博望山位於四川興文縣興文城西約十里處,平地突兀,方圓百里,自古稱為興文八景之首,與興文石海並稱為兩顆最觸目的明珠。博望山四周懸崖絕壁,通往山上公路從東邊插旗山盤旋而上,僅此一條。從東邊的三道拐和千佛岩,從西邊的吊耳嘴,共有三條小道可上。在通往主峰黑帽頂的路上,有古時留下的遺跡“大寨門”和“小寨門”。蘇東坡寫廬山,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佳句,而博望山的獨特之處,則是四面八方皆成峰。
古人看博望山,側重從戰爭角度去考慮,利用其險峻擺設戰場。現代人欣賞博望山,更多的則是看重它的奇特。博望山是自然地貌的博物館,集山峰、懸崖、峽穀、瀑布、石林溶洞和竹海於一體。博望山的主峰黑帽頂,從興文城看去,像一座筆架,端莊氣派。古今文人早有“博望山高入九天”、“高峰雨霽夕陽斜”等讚美詩句。不過,詩人都是站在興文城看山,未曾攀登到山顛去享受其間的樂趣。在黑帽頂,最大的樂趣是觀日出。站在山顛,一覽眾山小,紅紅的太陽從低矮的地平線下,像是洗過澡從海裏冒出,湧動著升起來。從這種角度和地形去觀日出,十分罕見,給人的感覺就自然新奇。此外要觀日出,必須子時便上路攀登。最後幾十米,是在荊棘從生的山崖上攀援,又是在夜間,其難度就可想而知了。到了山頂,四周黑漆漆、靜悄悄,時而竹海濤聲四起,時而傳來斑鳩“穀穀”叫聲,真是神秘莫測。然後看到日出,怎不使人感奮!
博望山的懸崖,以北邊的箱子崖和千佛崖以及西邊的吊耳嘴最為著名。吊耳嘴真可謂萬丈絕壁。沿箱子崖小溪逆流而上,有一黑洞,進洞涉水行二三十米,然後洞盡天開,突然感到像是回到遠古時代的峽穀之中,這就是道洞。道洞峽穀兩邊絕壁上,蕨類植物和各種藤蔓十分茂盛,保持著原始風貌。峽穀小巧玲瓏,長僅百余米,谷地平坦,一小溪緩緩地流淌著。身在其中,真有隔絕塵世,回歸自然的安寧。峽穀盡頭,是飛瀑龍潭,越是接近瀑布,那濃重的吼聲更大,更強化了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如果說道洞的瀑布有氣勢,那麼喚雨崖瀑布則很奇妙。喚雨崖與箱子崖隔溪相望,有
幾十米高,瀑布從崖頂流下,被風一吹,竟成雨霧飄落下來。人站在崖下,舉頭凝望,那雨霧像是向你蓋來,忽大忽小,誘你進入幻景,忘乎其形。幾人若齊聲竭力呼喚,頓覺那雨霧鋪天蓋地而來,故有“喚雨崖”之美名。
博望山的溶洞,著名的有風洞、牛胎洞、飛霧洞等。風洞和牛胎洞有陰河,可劃竹筏小船遊覽。而金獅洞則在險峻的山崖上,風光無限。
山石,鑄造了博望山的險峻奇特。而楠竹,則賦於博望山秀麗幽深。據博望山龍氏族譜記載,楠竹是隨湖廣移民入川而來,以後才在博望山生根繁衍。整個博望山,都是楠竹的世界,甚至如 賈子謙 先生詩句所述“翠竹一山連市井”,延伸到興文城郊了。站在黑帽頂,往東觀日出,往西則是觀竹海了。一陣風吹來,楠竹搖晃著,泛著白光,像大海一樣翻卷著波濤,濤聲滾滾由遠及近,由近及遠,蔚為大觀。這是體驗竹海的氣勢。而在竹海中,則能體驗竹海之茂密幽深,體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之絕妙。樹和竹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樹林雜亂,竹林純潔;樹給人以寧靜,竹給人以幽雅;樹有力量,竹有氣節;樹沉著蒼老,竹瀟灑年輕,其雨後春筍,堅韌的竹根,更體現竹旺盛的生命力。
孔子說,仁者愛山。仁者所以愛山,恐怕是因為山能使人胸襟開闊,拓展視野,而這正是仁者所需的品質。博望山之所以被人仰止,也許就是因為它是博望之山吧。
(原載四川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