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竹韵
提起博望楠竹,博望山人甚至兴文县人就神采飞扬,自得其乐。我也并不例外。
解放前,专做竹木生意的青山帮商人,将大批大批的楠竹捆扎成筏,不断地运出去,运到自流井、贡井做车盐卤的井架;运往重庆或更远的地方,做修房造屋的脚手架。特别是听说自流井的井架非要博望山出产的又长又直又大的楠竹不可时,我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豪感。再者,用博望山楠竹笋制成的芳名玉兰片的笋干也非常有名。她的清香,清脆,鲜嫩的特色,在方圆数百里的同类产品中,堪称出类拔萃,我同样引为骄傲。这种感觉,虽然出自一种爱我家乡的自私,但它朴质、自然,而且这种感情又是许多人所共有,是人心的共鸣。
现在看来,这种感觉似乎仍嫌单调,从深层去理解,楠竹之于博望,简直就是生命线,没有楠竹就什么也没有。
去年,国家公布全国一千佳“绿化村”,博望山是其中的千分之一。四川日报在报道这条消息时说他的绿化面积是 74% 。这消息使大家兴奋异常,乐不可支。
说到绿化,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博望山此种殊荣完全是楠竹的奉献。假如你要获得直观效果,无论是从插旗山,从西关口或是从三道拐上山,不论哪一条路,目之所及,第一位就是楠竹。铺天盖地,连绵不绝,而且越往上走就越浓密,越接近峰顶,色道就越浓。同时,这 74% 又是水的保障,是永不枯竭的溪流之源,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叠瀑和飞瀑之母。因为,假如没有如此高的绿化率,就不可能积蓄那么多的水,产生不出那么多的溪流,形不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美丽景观,更不能有比“农夫山泉有点甜”更多妙趣的矿泉水。这条新闻的效果无疑又鼓励着未来的绿化进程,使绿色世界延伸。而这一切都和楠竹的无私奉献精神分不开。
楠竹又是博望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她富有韧性,折不断,压不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年早春,你会从漫山遍野的竹丛中,看到无法计数的破土而出的笋尖和高高矮矮的嫩竹,听见竹箨从嫩竹上掉在地上的清脆一响。到了夏天,新竹便长足枝叶,渐渐高大起来,和老竹们一起肩并肩地护住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秋和冬是收获的季节,他们便一代接一代把自己奉献出去,以特有的原生价值转化为衣食住行,养活博望山三千多男女老少。转化成走出深山的资本,供孩子们读书,媳妇和姑娘们打扮。博望山每年可砍伐 30 万株成竹,采掘 100 万斤鲜笋。几年前,博望村被宜宾市宣布为直接联系的小康示范村时,人均收入 2400 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楠竹。
今年,博望山被四川省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广袤的绿色植被,名正言顺地成为旅游资源。从此,楠竹森林向世人展示风采。你会获得在博望山看竹完全不同于在蜀南竹海看竹的新印象。因为在蜀南竹海是林中看竹,旅游车穿林而过,只能匆匆一瞥而不及细赏庐山真面。在博望,因为有一座山峰和许多条山梁埂子,重重叠叠,你可以站在老远的地方,仔细地领略竹之涛,竹之浪,看风中竹,雨中竹,品尝竹林中泛起的岚光。如若你到寿山湖看竹,你又会获得另一种奇观,看见四面合围的竹的倒影,比山中生长的竹林更有层次,更深邃,更亮丽。你会认定只有楠竹才能把这高山上的湖泊,打扮得如此妖艳,如此楚楚动人。如果你再到翠脊长廊,到飞雾洞一线,你又必定惊异造物主的奇巧。在这里,楠竹和溪流,悬崖、瀑布成了共生体,成了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楠竹又成了飞雾洞的背景,成了清泉和瀑布的依托。
楠竹是博望山的主人。有了楠竹,藤蔓和杂草就不孤寂,森林树木就更厚重。有了楠竹,老百姓的餐桌就更加丰腴,一日三餐都可能吃到称为山珍的笋子,连城里来的人也会认为近于奢侈。有了楠竹,在有风的夜晚能听到竹涛的絮语;在明媚的阳光下能看见厚厚的竹叶孔缝里筛出来金黄的光束。而且,在每一户农家都可尝到竹根水沏的香茶,所有这些又全都是这位主人的殷勤厚意。
楠竹和溪流、瀑布、溶洞、岩壑、悬崖、山峰都是博望山美的载体,是奇险、幽深、秀丽的组成部分。他们和谐而又协调,相辅而又相成地构造了省级风景名山。楠竹在任何一个景区,无论是扮演主角或配角,都能淋漓尽致,尽展所长。
只有在坝下,楠竹才让位于苦竹,绵竹、慈竹、硬头黄(篁竹)和其他杂竹。在任何一户人家的屋前屋后都有两三丛这类大叶竹。他们很有装饰性,是竹篱茅舍,田园风光的打扮者。苦竹笋非常美,苦中带甜,用鲜笋或笋干煮的汤和玉兰片一样是席上之珍。绵竹虽不及楠竹高大,但也腰肢挺拔,颇有风度,最宜在庭院栽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也许就是绵竹得来的灵感。“竹有虚心节,堪称君子风”,“食可无肉,居不可无竹”等名句给人的启示颇有哲理性。但从审美的角度去寻觅大自然的奥秘,探求生成美的必然之理和旅游价值,前人却很少做到,更不要说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之类的新概念。所以,有必要另辟蹊径,把竹之韵、竹之形、竹之情推向市场,也许会更实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