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华作品7

周远华简介  ◎周远华作品
 

溶洞景观的美学欣赏

周 远 华

在旅游业空前发展的今天,沉睡亿万年的溶洞瑰宝,大量地被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风景的一类,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点,如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欣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把地下山水转化为地面山水

这里所讲的山水,是广义的,是“天生自在”“不假人为”的东西(朱光潜《浅论自然美》),同艺术、社会相统一的审美的对象,人们从自然中走来,又回到自然里去,陶冶情操,怡情益智,振奋精神。

四川兴文石海洞乡的旅游大洞——天泉洞景观就具有此种功能。但同容易理解的地面景观比较起来,溶洞景观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别有一番滋味。地下溶洞景观有一种“象”“仿佛”的特征,也可以将这种特征称之为“地下山水”。我们欣赏溶洞景观时,将地下山水转化为地面山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地面山水因其“险”“雄”“秀”“幽”“奇”种种审美特征,对游客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设想一下,在没有亮光的地方还能见到具有这些审美特征的景物,就可挖拙出溶洞景观的特色,摆脱单纯的“象而非象”,使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地下山水对参观者更有魅力。将地下山水向地面山水转换,对景观景点的内涵的提高、升华,对于旅游工作者,对于游客,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将景点由小变大,由大变小,虚实相间,动静相宜,如何将溶洞内的景观参观游览引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境界,这对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者来说,对溶洞景观的导游工作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二、将空间转化为时间

根据常人的心理状态,把人间与黑暗的对比和溶洞内外相对比联系起来,充分体验地下世界、黑暗环境的神秘和可怕,加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引发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光明,追求上进,是溶洞开发应有的指导思想。溶洞景观有三个特点;奇特、虚幻、神秘。溶洞的高大雄伟、形成原因、千奇百怪的景观等,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永远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为了最佳地展现溶洞景观景点的本来面目,将溶洞景观的空间审美特征完整表现出来,让游客在对空间的参观游览中忘却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一个把空间向时间转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没有进洞的人想进洞,但又怕进洞;进了洞特别谨慎,都想快点出洞。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溶洞景观必须要留得住游客的眼光和脚步。如何利用溶洞内的景观景点吸引游客,使其安心地置身于黑暗溶洞,尽情观赏地下美景,把有限的空间转化为具有较强伸缩性的时间,则是旅游(导游)工作者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从溶洞的灯光布景这方面着手,灯光应该比较暗淡,色泽也应以自然色为主,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更能使游客深刻地体会溶洞的奇特、原始、幽深、神秘、虚幻、畏惧的感觉。

地下溶洞的参观活动与地面景观的参观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弄。古语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就反映了大多数人在洞中的异常感受。在洞内的时间短,感觉长;在光明世界时间长,感觉短。游客进洞参观的心理,一般都是紧张的,有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的新奇惑,而出洞的时候,重见天日,心情舒畅,极易产生一种对人间、对地面、对阳光、对生活的向往,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因此,旅游工作者(导游)应抓住游客的这种心理状态,采取一定措施,利用不同洞段观赏的环境,为游人酿造一种奇异的气氛,达到游览地面景观无法达到的效果,让游人更为深刻体会到溶洞景观的真正特点,引发对生活的热爱。当然,这种转化是有内容的有内涵的,而不是机械地将空间转化为时间。

三、化自然为意境

意境是特有的美学范畴,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 攄 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是这样,风景也是这样。

溶洞景观是相对静态的,有的从表面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魅力或美感,把这些静态的景观结合一定的人文历史知识,,就能使有限的景观蕴含无限的意境。把自然存在的景观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人类情感,使一些普通的景象幻变为另一种景象,这是一个虚实相间的过程。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曾指出,:“以虚为实,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才能化自然为意境,给人以最好的美的享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诗面所描写的场面只是暮春的一幅晨起图,但通过意境的渲染和创意,诗意远不止于此。简单的画面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尽情发挥、扩展和引伸,意境的范围就大大超越了作者所写的范围。它使你思绪万千,不可言状,向往美好,向往生活,向往未来。

把自然景观转化为意境,把溶洞景观编为诗歌、散文、图画,充分让人去玩味。这就要求旅游工作者(导游)在引导游客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自然景点特征的把握,又要对景点的意境加以一定的营造和渲染,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留有余地或制造悬念,给游人无限的思索和创造的空间。

溶洞景观的欣赏,目前在我国的美学欣赏史上,还有片片空白,有待我们共同耕耘,共同探讨,将参观游览溶洞景观的水平和层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兴文县石海洞乡风景区管理处)

原载《四川旅游》 1996 年第二期 30 页,《风景名胜》杂志 1996 年第一期


新中国“三线建设”在兴文

兴文县史志学会
兴文县老科技人才协会
周 远 华

新中国六十年代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都不太好,在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周边几个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毛主席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了搞原子弹和三线建设的艰难决择。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1964 年5 月15 日 到 6 月17 日 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定。当年 8 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从 1965 年起,我国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这是我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阶段。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当时投入三线建设的有 400 万人。 毛泽东特别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他说 : 必须把三线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搞起来,这样,军事工业才有基础。他甚至说,如果不把攀枝花的钢铁厂搞起来,我睡不着觉。

毛泽东依据他对于三线建设的总构想,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方针,这就是 : 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1964 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决策后,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仅从 1964 年到 1980 年的 17 年间,向三线建设投入的资金就达到 2052 亿元。通过三线建设,建成了 1100 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企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基本形成了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生产部门相互配套的体系,并且与地方中小企业连成了一个生产系统,同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产指挥系统。在铁路建设方面,从 1964 年 8 月中央决定修建成昆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等 6 条铁路线算起,到 1980 年,三线建设共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焦柳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贵昆铁路。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公路铁路都是在三线建设时修好的。

三线建设在四川开展的工程项目特别多,攀枝花、绵阳、自贡,这些地方都是重点。地处川南的兴文县袁家洞 ( 就是现在石海洞乡的天泉洞 ) , 1965 年 1 月至 1969 年 10 月,国家作为“三线”建设的大型工程,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建设。为了对外高度保密,代号叫“成都市 326 信箱”。 1965 年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当时国家二机部(核工业部)的 26 机械公司, 22 基础建设公司,交通部一、二、三工程处,开进现在的古宋温水溪村至石海镇大漏斗的 25 公里 公路沿线。 26 公司是地师级单位,公司总部住内江东兴镇,负责人兼党委书记叫梁宏,当时是 12 级干部(正地师级),他是解放军 51 兵站站长转来搞工业的。 26 公司 10000 多人,分三个工区,驻扎在袁家洞施工的是二工区, 2500 多人,工区是团级单位,处长叫韩新生,下属 7 个连队,其中五连连长是王传忠,指导员是曹志温。 22 公司的一处处长叫李国森,山东人, 1949 年解放战争时任炮团团长,三处处长叫张勇,下属 8 个连队、分驻六个建筑工地。上万人在古宋至石海镇大旗村 25 公里 沿线干得热火朝天; 22 公司负责建房舍, 26 公司负责凿宽袁家洞,交通部下属的一、二、三个工程处指挥部住在温水溪,他们负责拓宽公路、加固桥梁。共计修了上千幢房子,简易房居多。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温水溪原 135 地质队部分水泥房,麒麟乡敬老院的楼房,迎宾石附近原石林宾馆的客房,梅岭招待所的客房,梅岭附近鱼塘湾的三座水泥楼房。当时没有多少施工机械,主要是靠人工施工,工人是很辛苦的,工程进度是很慢的。公司和工程处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施工人员纪律性很强。白天施工,晚上学习,就像一所大学校。当时古宋至天泉洞后洞,这 25 公里 的公路上交通车,运输车,工程车络绎不绝。到处是食堂,到处是商店,到处是医务室,除了计划商品,很多日用商品,老百姓都能买到,医务室也对老百姓服务,大家都感到很方便。每逢节假日星期天,公路上的人川流不息,就像赶集一样,非常热闹。他们工人对老百姓很好,经常下乡钓鱼,捉泥鳅,找药材,还有帮老百姓做事的,我知道有几个当地的年轻女孩跟他们工人结婚最后出去了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最激烈时, 1968 年他们不介入地方搞文化大革命,在自己单位内部写大字报,大标语,游行,搞“斗、批、改”,也有因派性原因,偷着跑到老百姓家十天半月躲批斗的。 26 公司二工区书记叫雷士昌(在 26 公司文革中蒙冤吊死在石海洞乡梅岭住房内), 1969 年 8 月兴文县境内袁家洞三线建设全部工程停止, 1969 年 9 月 10 日 工人全部撤走。 26 公司与 22 公司合并,大部分人员调绵阳地区继续三线建设施工。

1965 年至 1966 年在五星乡建成的国家“九五二”广播台,就是对东南亚的战备台,也是三线建设在兴文县的成果。

1970 年 2 月至 1973 年 12 月,袁家洞改作核工业部“ 702 ” 仓库,高度保密,由解放军一个连守护,军营就在梅岭,驻军搞生产自给,养猪种菜,给老百姓看病,与老百姓亲如一家。当时的兴文县革委主任谢家礼在春节期间还带队去慰问驻防的解放军。

六十年代党中央、毛泽东的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们兴文县是开天辟地的首轮开发,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三线建设工作,在省、地、县的统一配合下,要土地提供土地,,要住房提供住房,要人员提供人员(主要是协调人员)。因为是保秘单位,基本没有在当地招收工人。所有工人和干部、领导,都是从外边来的。现在看来好像三线建设在兴文县没有多少成果,但是在当年那个影响力是特别大的,可谓是人山人海,轰轰烈烈。泸州、宜宾至袁家洞(天泉洞)的公路拓宽,袁家洞内的很多工程,到大漏斗的公路都是当年就成型了的。三线建设为兴文县今天的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1年3月23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