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桃花源二度游
辛巳仲春暮秋之际,我曾两次进人桃花源,观赏其具有旅游价值之景致,并有几位文人雅士同行。虽此岁此时雨水偏多,而这两次却天象轻扬,惠凤和畅,沿途山水生言,农人情热。虽无丝竹之雅.流觞之乐,然春华秋实之感满怀,颇具情趣。
桃花源位于兴文县周家镇以北五公里处,亦名干洞坝,方圆 30 余平方公里,辖三村千余人居住,平均海拔 7O0 余米,南面有一洞横穿大山而过,人称穿山洞,洞中景致美不胜收,可与龙宫一较高低,故又曰:神龙洞。进桃花源之路便在其中。这干洞坝之名便因此而得,即,干洞旁边之坝。
桃花源三面悬崖壁立如刀切,崖高均 150 米 之上,最高者 200 米 之上。崖体为石灰岩,崖面因常年无雨水浸浊或浸浊程度、大小、形状不一,植物不完全生长而呈白色、绿色或红色等而五彩缤纷。加之崖上是青山,崖下是绿地,人称青龙压白虎是也。恰似装裱上天干地支的一幅幅山水画。而这天干地支里,还有很多美妙景点,如群狮起舞、清官面壁、玉柱擎天、诸侯论治、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等等,使整个崖面尤如一个壮丽斑斓、丰富多彩的画廊,显得雄奇、险峻、秀丽、别致而令人叹止。
北面是青山.最高处海拔 1274.8 米 。这里绿树参天,青猿啼戏,藤蔓攀缠,竹影摇风,常年云遮雾绕、紫气蒸然,青山有清瑰而立,绿水具融柔而淌,山水相辅而相成,景色壮观而秀丽,恰似一道蓝色屏风,也是桃花源的天然屏障。它与两边悬崖相接,形成三面悬崖,一面青山而“与世隔绝”,奇待怪异的天然绝妙之境地。
中间有茂林修竹,款款清流,良田美池,有俨然屋舍,鸟语花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风淳朴的人们往来耕读其中。一条发源于桃花源东北角的小河从东北流向东南。河上道道瀑布高悬,两岸季季溪花曼舞,座座小桥横跨,方便着往来耕读之人们。蝉鸣于高树,尽情地吐露其豪横,喧泄其积郁;百鸟穿林追戏,彩蝶迎风送情;琴蛙咚咚,演奏出一派清雅幽然、自在祥和之景象。平坦的河段上,河水静静地淌着,缓缓地向前移动,显得那样安祥、温顺。然而,前辈们却说:“不要小看这条河,每逢夏日洪水暴涨时,却有不少惊涛骇浪。有时还造成不少损失呢!”我想,这不正是山高水长,动静有时之规律吗?山水本来就是一部哲学。看如何去读懂它。小河中还生长着甲鱼、鲵鱼、水獭等水族。最值得一提者是生长在这条河里的桃花鱼。桃花源生长色如桃花之鱼,似乎是老天之安排。小溪清清,流水潺潺,鱼儿游弋,如朝霞荡漾。特别是晴天,群鳞汇聚,阳光对映,真是流光溢彩,妙不可言。
啊!梦幻般的桃花源,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最好去处!可借这些年来老遭劫难,尤其是本年孟秋之际,久旱不雨,河水枯竭,水族正危,有好事者用石灰、农药等毒鱼(人们称之闹鱼),大小难免其难,水族遭劫,令人痛惜。我想,为人者,何为以一餐半顿之美味佳肴而残害生灵,灭绝朋友?何为因半分三厘之蝇头小利而破坏自己赖以生存之家园呢?俗话 有云:“天下能吊死人之树何止一棵,何必如此而为之耶。”真是,世间万物,可爱者人也,可畏者人也,可恶者亦人也!细察之,亦不足为奇也,天以清明而谓之高也,人以素质而立世也,清明者,无昏烟浊雾也,素质者,德才也。人之无素质,山川晦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