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如散文1

这次拍摄前后十余天, 2 月 5 日县里派车将张福智送回成都。三月初,我和王效忠到成都,住半边桥省文化厅招待所,为电视片写解说词。看剪辑样片,对照拍摄场记,花时几天,完成了任务,并按县领导的意图,要电视台多复制一盘带子。

回县里不久,四川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张哲西打电话通知电视台播放的确切时间。县里专门通知各单位,到那天,凡有电视机的地方,早早就围满了人。兴文,真正成了新闻,从来没上过电视的兴文,一露脸就是 20 多分钟的专题片,就是以石林溶洞的奇观异景向世人展现,正是这第一次拍电视,撩开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兴文石林神奇的面纱,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兴文、认识了兴文。尽管当时拍摄的是黑白胶片,有些许遗憾,但县里从领导到平民,都兴奋了好一阵,因为这不仅是兴文露了脸,还引起邻近好多县的羡慕呢!!

神来之笔留墨香

—— 汪曾祺先生兴文留字

那是一九八二年四月,得地区文化局电话告知,一批著名作家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李友欣陪同下,将来兴文石海洞乡参观,他们是:刘心武、汪曾祺、林斤澜(北京)、何世光(作协副主席)、孔捷生(广东青年作家),说起这几个人,当时在全国文艺界都是赫赫有名。其时我在石林管理所负责宣传和办公室,凡新闻界、文艺界的来几乎都是我参与接待。

那天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张新泉(当时在地区文化馆工作,著名诗人,后调四川文艺出版社)来管理所找到我,说他们已经到了。因管理所(迎宾石旁)已住满,只能安排住梅岭,我立即与新泉一道,赶在梅岭。到了住宿部门口,见街沿上一小方桌旁,两位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旁边放着拐 扙 ,桌上摊着一张报纸放着花生米,两只酒杯一瓶酒,一口酒,几粒花生米,悠然品酌,怡然自得。经介绍,二位先生正是汪曾祺和林斤澜。

说起汪曾祺,许多人知道的是他的戏剧作品。文革前, 汪 先生在北京戏曲研究所供职,文革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样板戏“沙家滨”就是他的执笔。战战 兢兢 经过了文革,“四人帮”粉碎后, 汪 先生似乎挣脱了桎梏,文思潮涌,再焕青春,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短篇、中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小说家。

吃晚饭时,将他们接去管理所,周德康(县里指定的管理所负责人,副县长主管旅游)尽地主之谊,热情为之接风,惟刘心武因舟车劳顿,身体不适,留在梅岭休息未曾上去。饭后,周德康与我到梅岭看望刘心武。

第二日游天泉洞,作家们自是赞不绝口。游天窗脚下之曲桥,我指着桥下小池为他们介绍,此处景观乃偶然发现,有意布置,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浅浅的一池水,天窗乃四周绝壁倒映,看去犹如万丈深渊。此时, 汪曾祺 先生扶着拐杖,在桥上来回走动,时而仰望天窗,时而探望池底,大有流连忘返之态。

下午游览外景回到管理所阳台之上,眺望四周怪石奇峰。稍事休息后,我们搬出文房回宝,请他们留字。来的诸人(包括刘心武)皆捉笔在宣纸上留名。惟 汪曾祺 先生签名后,另外铺开一张宣纸,提笔饱蘸浓墨,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不假思索,挥笔写下佳句:泉来天外,天在地底,千奇百怪,岂有此理。

细细品来,四句中,最妙者当数“岂有此理”,真可谓神来之笔。此后,立于天窗下,曲桥上,游人观尝此处绝景时,则将 汪 先生题词向游人诵读,相当多游人觉得情景相融,先生词句虽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余味无穷。但亦有少数游人提出不同意见,谓:岂有此理,在现代辞汇中,应为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妥。其实, 汪 先生用岂有此理,不仅仅是一反向词句,还是用的一个典故。

北宋时,有四大书法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其中米芾(字元章)不仅是书法大家,其画也不逊于书法,国画中之“米点山水”则是米芾独创之“专利”。他平生最好游玩,怡情山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华夏神州,好山好水看不足。往往觉得不能出现的美景,却扑面而来,则高兴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口中连连呼叫: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意思即是那儿有这样的道理啊!

岁月流逝, 汪曾祺 先生早已驾鹤西去,可他留下的佳句仍在兴文石海飘荡着不绝的墨香。天泉洞内,天窗脚下,倒影池旁,二十多年了,绝景佳句,相得益彰。无数游人,一批又一批,品味着、享受着先生佳句的无穷韵味。

 

◎刘大如简介  ◎刘大如散文
◎刘大如摄影
 

 

兴文第一次拍电视

1980 年,属山区贫困县的兴文,整个县连电视机都没有几台,更不用说拍电视了。却因省委杨超书记 79 年 11 月来兴文呼出“阿诗玛你在哪里?阿诗玛就在这里”!后,县里开始了旅游早期开发的筹建工作,庞元畅被口头任命为石林管理所第一任所长,在兴堰磺厂厂部木楼的二楼要了两间屋,购置办公桌、藤椅作临时办公用,从县财政局抽调钟善良搞财会,周家硫铁矿借来杨经喜搞测绘,县文化馆抽来冯小薇、苏小琴搞接待,我们都住兴堰磺厂招待所。一次,专门从巡场 202 地质队请来牟工讲地质成因,这是我们接受的第一堂地质知识课。牟工知识丰富,但口吃,讲起来有时很困难,那天晚上在临时办公室,听课的除上述诸人外,还有县里领导彭文聪、罗少源、周德康等。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当牟工脸红筋胀、字句重复、老是讲不出下句来,小薇、小琴两个年青女孩忍俊不禁,捂着嘴飞跑到屋外才笑出声。

杨超书记回省里以后,向新闻宣传单位打招呼,要宣传兴文石林。 1980 年元月 23 日,四川电视台派张福智前来兴文拍摄。兴文要拍电视了,兴文要上电视了!当时成了县里的头条新闻,彭文聪、罗少源十分重视,亲自向记者张福智作兴文旅游资源的介绍,甚至工农业生产,巴不得记者能将兴文拍个遍,拍个够。还对主要拍摄地(兴堰、周家)的接待、后勤支持等一一安排,因为张福智是一人来兴文,一台摄像机,两只新闻灯。而天泉洞、神龙洞,道路未整,绝无电源,一切都还保持着原始风貌。要拍摄,需要自备电源,发电机准备了,电站的几个电工随行,兴堰磺厂、周家硫铁矿安排抬电机,拿新闻灯的若干工人,还要为景点作陪衬的“群众演员”。县里仅有的两台吉普车安排一台作“专车”,罗少源全程总指挥,我是全程陪同兼场记。

经过一天的紧张准备,元月 25 日在石林正式开机。上午从天龙洞开始,飞来石、二龙戏水、龙牙观瀑等迎宾石以下景区,除去抬电机等一应工作人员外,围观者甚多,工人、农民、居民都有,需要人物配景也就少了不少麻烦。下午从华表石、夫妻峰、再拍大漏斗,连滴水成仙也拍了,然后石门坎那片经御冠洞,蘑菇石、狮头石,再拍一组石林晚霞的大场面,返回兴堰厂厂部已近黄昏。

元月 26 日上午,拍园林小景、七女峰、白龙马(乃此次拍摄中新发现的景点)、石林翠竹。下午拍卧虎岭全景、天泉洞、虎牙、迎宾石、斜塔。

元月 27 日移师周家,先从干龙洞一线天拍起,再拍神龙洞龙门,神奇的三滴水。神龙洞内,发电机轰鸣声中,用木棒捆上的两只新闻灯高高举起,那是每支灯具各装饰有两只 2000 瓦的 錪 钨灯管,一打开,黑暗的洞内一片雪亮,引来人们阵阵惊呼,沉寂千万年的“龙宫”露出了真容,高二三十米的擎天宝塔色彩斑斓,造型别致,四周石柱参天,四壁钟乳状若浮雕,有的象奇美的珊瑚,有的象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龙 宫 彩门,细水珠帘,水晶柱廊,虾兵蟹将,石瀑布、石莲花、 瑯玡 怪柱、玉柱 迴 廊,一一收入镜头中。 28 日在天泉洞拍摄,也是靠着这两只新闻灯,才让我见识到了溶洞的神奇,钟乳的全貌和细微之处,冰川水 簾 、南极仙翁(亦叫白石老人)、千佛岩、仙人洞等一些洞内景点也就应运而生了。

两天洞内拍摄,可谓辛苦之极。特别是天泉洞,当时洞中小桥未修,道路未平,“石花奇观”。上面自然无法上去,只能放弃,但经过两山间河谷处,断桥下全是乱石,抬发电机的人小心又小心,抬的、扶的、拉的,伴和着吆喝声、号子声在洞中 迴 荡,罗少源、陈国辅(时为县委办副主任)亲自指挥,还不时参加进去,扛上一肩膀。只要有拍摄的地方,电机就抬到那里,洞中就响起一阵轰鸣。

几天的山上洞内拍摄,罗少源与记者形影不离,张福智扛摄像机拍摄时,他就帮着背装摄像机的皮箱,无景拍摄走空路时,还得帮着扛摄像机,亲自指挥,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上下奔忙,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谁能看出他是县长呢?

后来,又去玉屏竹器社、县社队企业局拍了我县的竹器等土特产,还拍了万丰岩水库、公路旁的竹林。其中,还专门安排了一天上博望山拍摄,但不是拍风景,还是拍社队企业,拍竹筷、竹凉椅、竹凉席。那天,已是腊月中下旬,吉普车送我们到插旗山,再步行到大石包。罗少源、谢永辉(时为社企局长),我,轮换着扛摄像机。山上积雪尚厚,雪压竹枝,洁白中透着翠绿,踩踏着松软的积雪,虽然累了一点,到不失为一幅踏雪观景图。到目的地,只拍了不多的镜头,到是路上穿行于竹林时,花了不少胶片。主人盛情,熊熊火堆旁,驱走了疲累和寒意;端出大盆的炖鸡和大碗的烧酒,显示出山乡人的纯朴,从未连续几天在如此艰难条件下拍摄的张福智,也被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