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贾子谦
想编一本掌故之类的书已经很久了。
十多年来,凌霄文萃编委会出了七本丛书(不包括个人自选 23 本)有的很有价值,如《凌霄文萃》一卷、二卷,因为她抢救了大量的前辈乡贤的佚文遗诗,前无古人,弥足珍贵。也有一般的,别人做得到甚至更好的,如《三吟集》,但仍不失为心血之作。出书是我们的生命线,然而要出好书,能够遗传后世,泽被后来,却又很难。于是便想到还是去做抢救工作,就像第一、二两卷抢救前人文化遗产一样,抢救行将被历史遗忘的历史。即把未能入正史或正史方志语焉不详的流传于民间的、依然闪烁着光辉的,颇具史料价值的真实故事集中起来,去粗留精,去伪存真,都为一册,名曰《兴文掌故》。这个拟议,在 2006 年两次会议上,详加论证,觉得既有意义,又能充实自己,便一致通过。
凌霄文萃这个团体之所以二十年不软不散,其根本点就在于很团结。凡已认定之事,便群起而赴之,不达目的,绝不中止。这个自信源于长期自奉不渝的“与时俱进,淡泊名利,不断求索,乐于奉献”的凌霄精神。于是说干就干, 2006 年,丙戌腊月就向全县各镇乡的有识之士发起倡议,开始广泛征稿。又立了几条规矩方圆的意见。一是两个要求,即须是本土的、真实的、不可妄语,不得虚构。二是须符合存史、资政、教化三条原则。三是文字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合于体例,娓娓道来。也有文字美的要求,因为任何史书都无一例外。
兴文县文化底蕴深厚,一些老朋友(还有新朋友)便闻风而动,不到四个月,投稿者 75 人,文字 50 万。比原计划的 20 万至 30 万大大超出。其对历史掌故採掘之深,采撷范围之广,都远远超乎想象。
这本书,本是凌霄文萃编委会成立二十周对父老乡亲的献礼,对长期关爱我们的党政领导、社会阶层的回报。并决意藉此造成一种文化声势,为构建和谐美好新兴文尽一份绵薄之力,所以大受青睐。县委书记郭朝辉同志在约见文萃负责人时,很真诚的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文字精,二要导向明,三要校对严的宝贵意见,并允拨款相助。后来又为本书写序,可谓全程关注,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僰王山政府、共乐镇政府还专门开会、动员写稿。一些单位和个人倾情帮助,所以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动,事半功倍。
作为编者,在“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时候,自有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