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4 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名记者康庆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川台科教组付组长何道文,住至 20 日,中央台在“祖国各地”栏目中播送了长篇游记,川台以“奇特的自然风光”、“形成的地理知识”连续播出。康庆良称“石林、石海、溶洞三位一体,山上、山下、山中处处有景”。何道文称“洞中绝景,石海奇观”。
6 月 26 日 ,成都地院古生物教研室何性禄教授、普地教研室地貌组刘兴诗、水文地质教研室陈叙伦老师等五人考察二日,他们讲授地质知识,提出旅游开发的高见,特别是刘兴诗,著名的科普作家,与川大童恩正齐名,“天涯望归人”为他赐名,后在《科学文艺》发数千字文章:川南石海行。
8 月 29 日 ,宜宾市彩色摄影培训班 12 人至 31 日。
9 月 5 日 ,宜宾文化馆组织的美术队伍来石林画画,呆多日。 这支队伍几乎汇聚了当时宜宾的绘画精英,有陈腾光、李少湘、冯恩泰、张明生、谢洋泉、陕辉前、张华明、李中华、黄泽煊、 邓昌裕、成泽文等。他们中,有油画、国画、工笔画,后来几乎 都是教授级或有高级职称。我县王正中、王效忠特到石林相陪。 后来,以他们的画作和几日前的摄影界作品为主,于第二年的 5 月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兴文石林美术摄影展”。
一年间,兴文石林,被记者,作家等用优美的文笔和图片, 在《旅游天府》、《新观察》、《战旗报》、《地理知识》、《金沙》、 香港、《中国旅游画报》、《龙门阵》、《四川文学》、《大自然探索》、《重庆日报》、《成都日报》、《战旗报》、《渡口日报》、《宜宾日报》数十家报刊杂志介绍,将一个毫不起眼的山区小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人们记住了兴文,记住了兴文石林。
天涯望归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原省委副书记杨超在时任宜宾地委副书记冯振伍陪同下,一览兴文之溶洞和奇峰怪石,在至大漏斗的公路旁,面对群峰,一声长啸:“阿诗玛!你在哪里,你就在这里!”拉开了兴文石海(当时称兴文石林)开发的序幕。
兴文石林对外正式开放是 1980 年 5 月 1 日 ,其时尚属初创阶段,接待设施简单,景点命名也在逐步丰富完善。
在石林管理所二楼阳台上,往山上望去,就能见到“画中人”“斜塔”。但在斜塔旁边比它高的一根石柱,其时尚无名,每日见到,其影像逐渐清晰:仿如一古代仕女佇立,云髻高挽,凝目远注着前方。我将她介绍给来访诸人,皆说极像,但有其形却无其名。
1980 年 6 月 26 日 ,当时成都地质学院的何性禄教授(古生物教研室、带研究生)及普地教研室地貌的刘兴诗、水文地质教研室的陈叙伦(即多次来兴文考察作出贡献的刘世青老师之夫)带学生来兴文考察,与他们于迎宾石旁相遇,邀至管理所楼上阳台叙谈。我向他们指点着斜塔和古代仕女的石柱,众皆点头称是。刘兴诗老师(亦是与川大童恩正齐名的科幻作家)分外关注,打量良久,低头吟哦温庭筠之诗句,“思悠悠,恨悠悠,肠断白蘋州”。嗯,有点意境。老刘,能不能叫她天涯望归人?”在场诸人,尽皆拍手赞同。
至时,“天涯望归人”由有其形到有了名,稍后的年月,笔者与重庆师范杨世燊合作的《石海洞乡》一书中,才以其形和名,用一段绯恻缠绵的民间故事和情歌对唱,添上了“魂”,赋予其鲜活的生命。
大自然的赋予,有其形,文人雅士丰富的想像和恰如其分的比喻,赋其名;石海耕耘者的辛勤浇护,铸其魂。历经了多少岁月和沧桑,凝目远望,急切地盼着心上的人儿归来。“天涯望归人”作为著名的景点,佇立在那里……。后来,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学者 徐无闻 教授咏叹诗句中也曾提到她:群驼漫步群羊走,玉立佳人望远方;奇石遍山皆可拜,九原欲唤朱元璋。
媒体与石海早期开发
兴文石林的开发,自然离不开杨超书记,他是发掘者、倡导者,慧眼识珠,敢为天下先,给兴文指出一条“不能端着金饭碗讨口”的康庄大道,在 1979 年 11 月那个时候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农业小县、穷县,提出旅游开发,确实需要过人的胆识和胆魄。正是他的支持,以及县里主要领导人彭文聪、罗少源顶着风雨和困难上,还有主要负责此项工作的周德康,使兴文石林从筹备到到开放,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创造了旅游开发的新纪录。从 80 年开始,到 83 年底胡耀邦总书记来兴文石林为止,四年间,是兴文石林的真正辉煌期,人中央到地方,来的领导干部最多,游人也是最多,这是一段骄傲的历史。
追溯辉煌,探寻其中的奥妙,从我的工作日记中,我发现,是新闻宣传在开初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从中央到省、地的众多媒体,短时间内,通过文字、电视、广播、图片等各种形式将兴文石林介绍给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次上电视,第一次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上人民画报,第一次在外地搞展览……。仅以编年表形式,择其部份述说。
1979 年 11 月 11 日 ,杨超书记来后,回省里即向有关部门打招呼,要宣传兴文石林。
12 月 6 日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周颐专程前来,看后称:“千古奇观第一流”。
12 月 16 日 ,县里组织了一批文艺爱好者,老师等,共 20 余人,进行初探,写诗文、画画、摄影、命名,前后十余日。
12 月 26 日 ,随杨超书记来兴文的川报记者文贤书在川报头版发文,《兴文石林雄伟壮观将开发为旅游胜地》。
80 年元月 15 日,地区农业局王道一、潘志坚来摄影,住多日,向县里、地区,省里提供了石林风光的整套黑白照片。
元月 16 日到 17 日,新华社国际部主任汪家烨,与驻欧洲记者郑启元、梁再冰、朱力来兴文,其中梁再冰乃近代民主和改革先驱 梁启超 先生之女,洞内山上他们看后十分赞赏,在漏斗旁,我说这儿是塌陷坑,有人怀疑是天外飞来的大陨石砸下的坑,有的说像古罗马的斗兽场。汪家烨道,“我随时经过那里,斗兽场根本无法同这儿相比”。回京不久,以朱力(女)署名,在新华通讯上发了报道“四川山河明珠”,并配发斜塔的照片。
元月 23 日,四川电视台张福智来拍电视片。
元月 26 日,四川人民出版社,红领巾杂志社马俊、文闻子、牟航远、何才海、彭小岷、郑家声、贺家富等十余人,他们中,有出版社部门领导、编辑、诗人、画家、摄影家。住了十余天,踏遍石林洞内洞外,并到周家神龙洞,以拍摄彩色照片为主。《红领巾》刊载了文和图,后来出版社为兴文石林出版了第一份折叠式的彩色导游图。
元月 26 日,四川日报发王效忠一篇游记,《石海洞乡风景明珠》。
2 月 3 日 ,四川画报社苏良质、康大荃等四人来呆五天, 4 月苏良质老师再来补充拍摄, 5 月份画报刊发十余幅,占四个页码。
3 月 31 日 ,成都军区著名摄影记者黄道明,军分区张光金,宜宾苟建华、吕善扬四人来专程拍摄。迎宾石为黄道明所拍,刊上人民画报和中国建设。
4 月 10 日 ,黄道明等又陪同人民画报记者李长捷再次来石林, 6 月人民画报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