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摘录)10

萧昌龄简介  ◎萧昌龄书法
萧昌龄诗词  ◎影子

我与凌霄文萃

1993 年,我加入了兴文县民间群众文艺团体凌霄文萃编委会。凌霄文萃是由一些情投意合、爱好文艺的退休人员组成,起初 20 人左右,后来发展到 30 多人。开始凌霄文萃以尊师重道为 主题开展活动,常在老教师石千仞家中聚会,石老师特爱菊花, 房前屋后都种的是菊,后来就以赏菊为中心,每年举办一次菊花 会,共办了十几届。每次聚会,同仁们都要将各自写的诗、词、 联作品带去,张挂在会场周围,开会时轮流朗读,文化气氛很浓。这个制度沿袭下来,凌霄文萃走到那里,就把文化带到那里,既张扬了凌霄文萃,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又得到自我陶醉,乐也融融。我们先后去过仙峰、大坝、博望山(四次)、久庆玉屏山、江安竹海、宜宾千佛寺,处处如此。有一次,省上下派来我县作县委副书记的张伯莉同志,来到石园菊会,看到满园都挂的是诗词联画,不禁惊赞道:“想不到在这偏远乡村里,还有这么美好的文化场所,真个是满园菊花,满园文明!”

凌霄文萃的同志们,在玩耍游乐之馀,还把编纂出书作为重要事情来做。首先搜集抢救了我县自明、清、民国以来 200 余人 散失在民间的诗、词、联作数百首,集编成《凌霄文萃》首编、 续编两集。以后陆续出书,至 2009 年止,凌霄文萃集体出书 13 本,出简编 12 册,同仁 17 人自费出书 30 本,集体个人共出书 55 本,凌霄文萃成立 22 年来,每年平均出书 2 、 5 本。

凌霄文萃同志们的活动,在寻趣玩乐的同时,亦紧跟时代脉搏进行。如: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凌霄文萃适时地编辑出 版了《回归集》一书,以志庆贺,这在宜宾市范围内尚属首次,该书由县委书记陈华作序,并得到原中共宜宾地委书记孙文啟、 副书记袁承禧的题词相贺。以后的 1999 年澳门回归、 2001 年的中共建党 80 周年暨辛亥革命 90 周年、 2008 年的改革开放 30 年、 2009 年共和国诞生 60 周年,凌霄文萃都适时的编辑出书志庆, 并都得到领导的题词作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1999 年,凌霄文萃同仁四上博望山,考察论证开发博望山的可行性报告,促成博望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2000 年,凌霄文萃又编辑出版了《博望山》一书,为宣传博望山名胜资源作了大声呐喊。

由于凌霄文萃做事有益,贴近时代,服务社会,所以赢得政府支持,群众信任,社会认可。办起事来,政府和社会都伸出热情援助的手,致使每事必成,硕果且盛。这种行为,后来被概括为“与时俱进,淡薄名利,不断求索,乐于奉献”的十六字凌霄精神。

十多年来,我在凌霄文萃里面,获益匪浅。首先是增进了老朋友之间的感情。本来我们这伙人,早就是老同乡、老同学、老同志、老朋友、老相识了,情谊深厚,且际遇都差不多。凌霄文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晚年相聚的机会,又值在一个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时代,大家走在一起,寻欢作乐,无所忌惮,好似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不知老之已至。甚或老友不至,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其次,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凌霄文萃的老章法,常或有游、聚必与文、游则作乐、文以寻兴。这种活动,给人以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每历其中,韵味无穷。所以,每次活动我必定参加,使我在精神上不感到孤寂。此外,凌霄文萃常年出书,我是每书必投稿,作文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打发了无聊的时间。再次,增长了我的文学知识。原来我不会古体诗词,加入凌霄文萃以后,在每聚必文的影响下,经过会友们的指教,现在我已基本上掌握了古体诗词的平仄韵调,能习作一些小诗小词了。

除上述长益以外,我还把凌霄文萃视为晚年欢乐的大家庭, 把凌霄文萃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也曾在凌霄文萃里面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事,那都是自觉自愿的,一点也不觉得是多馀的,且毫无后悔之意。

二 0 一 0 年元月十三日

晨 步

我患病以后,体健大衰。乒乓球不能打,自行车不能骑,饮水不能挑,连太极拳也不能做,真使我伤心透了!

于是,我只得天天走路。

走路的时间是早上六、七点钟,冬季则为上午,地点选在电站的堰沟堤上。这里路平、有栏杆、不碰车、较安全,更重要的 是,这里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早上慢步在宽阔平坦的堰堤上,清心致远,怡然爽乐,望着宋江河喧腾湍急的流水,心随东去, 忘却纷繁。

从我家出来,过财政局大桥,沿滨江路,经中医院,越下大桥,上堰沟堤,到电站止,再做一套根据我的身体实况自编的健身操,来去总需七、八十分钟,计 4800 步。这个路程,合我当前的体力,恰到好处。

堰堤上,每天早晨都有很多挑水的人。我能碰到的一般四十来人,多则能碰到六、七十人,其中多数都是熟人。碰上了,必然要打个招呼,相互道声“早”。他们都知道我是患了病的,见面时多有问道:“老萧,近来身体好吗”?或曰:“你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我必答:“好些了,好些了”。这些都是关心话语,使人感到和谐欣慰。

养画眉的人,每天早早地就把鸟笼提来挂在雷劈石堰沟边的树上,少时二十几笼,多时三十几笼。这些画眉凑在一起,似乎都很开心,相互“招呼”、“问讯”,欢声此起彼落,悦耳舒心。伴随宋江流水,山鸣谷应,鸟语花香。好一个清幽境界,令人留连忘返。

每天早上,总有七八个、十来个人到雷劈石农家乐吹壳子。 这里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坐下就说,高谈阔论,无所顾忌。主人十分贤惠,早早地就把新鲜茶泡起,迎接这些“聊客”。来人退休者居多。他们分别住在城中各条街巷,信息灵通,每天都有新鲜话题,各人都争着把自己知道的新闻报导出来,以飨听者。诸如:工资调整好久兑现;农行退休的每人增加四百元,还不列入工资计划;哪天在哪里出了一次车祸,哪个煤矿又出了事故,死伤了多少人;哪个人得了癌症;哪个贪官被逮着了;旅发会促进兴文县城大改观,老百姓分享了幸福;望城坡“愚公移山”工程整来陷起了;某单位尅扣了职工的福利待遇,向县委一反映,马上就得到了解决……

“聊客”们还经常开玩笑取乐。如:某君退休后,在家一点事都不做,看见扫帚倒了,他反而绕道走开,却不愿意将扫帚抽起来。于是,便有人编了一个小故事来调侃他:有一个男人十分的懒,完全依靠妻子养活他。一天,妻子要回娘家去,担心他在家得不到饭吃,便给他烙了一个大锅魁戴在脖子上,让他咬来吃。三天后,妻子从娘家回来,看见男人死了。原来距嘴巴近的锅魁他咬来吃了,嘴巴咬不到的,也不愿用手拿来吃,就这样饿死了。大家哄然大笑。此君很不好意思地反击道:“这是生(孙)编的”。

这个场合,有时候我也去坐上几分钟,既是歇脚,也可分享几分快乐。

回得家来,有点疲倦,坐在沙发上,稍事休息,恢复了精神。这时,便觉得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颇有成就感。于是乎,心情舒畅,十分满足。

二 00 六年十月三十日

 

农家春色

戊子季春,回乡扫墓,遇儿时朋友薛君,便邀进屋小憩。君奉茶于前曰:“此吾家自采自制之新茶也”。余特好茶。呷之,醇香可口,沁入肺腑,真良茶也。

君以土烟谓余曰:“能吸否”?答曰:“不能”。彼则自裁自裹自吸,徐喷以烟,并怡然曰:“此吾自种之烟也”。余问年收几何?答曰:“自用足也”。

君原系生产队会计,开放初,承包乡办茶场,数年致富,玄 复还家做农。现年逾古稀,体格尚健,能做轻便农事。性开朗, 略诙谐,有乃父遗风。

俄顷,君夫人周氏荷锄而归,亦儿时友也。见余辄欢呼“稀客也”,逐留不得走。

主客出。房前桃李芬芳,桔枝繁茂。余问果实市否?答曰: “未也,供孙辈摘食耳”。

君宅坐营盘山下,旧式串列瓦房,依山而建,一字长排。宅右,君手植之楠竹,已蔚然成荫。林中竹笋参差,茁拔挺秀。一手编竹篱,圈养鸡鸭若干。君指篱中鸡鸭而欣然曰:“仅此自食有馀,且常作馈赠之用也”。林边,潺潺泉水,自山石间隙缝溢出,无尘无杂,清潆透澈。君曰:“此吾家之饮泉也,终年不辍,煮茶甚好,生饮有回甜味”。余喟然叹曰:“山泉煮新茶,强身且益寿,其仙人之享受乎,城中人无此福也”!

未几,应周氏呼唤返屋,盥洗入席。肴馔甚丰,有:糊海椒漤鲜楠竹笋、野苦藠煎嫩葫豆、椿颠炒鸡蛋、猪臀腊肉、鲜楠竹笋煮腌皮菜、一盘香肠、一壶常酒,皆美食也。余未食先馋,胃口顿开,乃大嚼大咽,毫不拘礼。席间问曰:“似此席者,乡人皆有乎”?答曰:“有。改革开放之惠也”。余慨然曰:“善”。继而畅饮,数盏过,不觉昏昏然矣。

已而夕阳西下,乃颓乎以归。有诗赞曰:

农家肴膳特新鲜,蚕豆椿芽竹笋甜。

土酒佐豚皆美味,春茶一罐话丰年。

二 00 九年三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