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摘录)3

萧昌龄简介  ◎萧昌龄书法
萧昌龄诗词  ◎影子

泸 溪 情

博望山又称南寿山,坐南向北,南高北低,北边峭壁悬岩下便是沃野数十平方公里,素称鱼米之乡的水泸坝。博望山一派葱郁横亘的山梁和居高临下直耸云霄的黑帽顶,恰似水泸坝的一座坚强严实的天然屏障。

博望山上数十条溪流细水,顺着北坡山势汇集于沧水岩、猴子岩、三道拐倾泻而下。另一地下水,从牛胎洞流出,与这三条水于博泸大桥上游相汇,这便是志书上说的博泸河,当地人称泸溪。在见龙田的车对河大桥上,曾有“泸溪万古”四个石刻大字,现该桥已改修为公路桥,此字已失。

泸溪的主源头是沧水岩,由飞雾谷和落魂湾两处流水在飞雾谷口交汇,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沧水岩瀑布是博望山众多瀑布的大哥大,垂直高 126 米,有黄桶粗大,气势磅礴,声如沉雷,击地成潭,水出为溪。若遇洪水天,瀑布如黄龙出洞,在四、五公里外的 龙 君庙亦能望见,十分壮观。有诗赞曰:“南山耸翠壮戎州(水泸坝宋时为戎州治所),细水涓涓汇总流,砰湃奔腾飞瀑布,千秋不息灌田畴。”

泸溪河流域面积 50.47 平方公里,河段长 15.55 公里,贯穿水泸坝,在玉屏乡观音岩与晏江河汇合,流至江安注入长江。沿河汇入泸溪的支流有万家沟小溪、黄沙坎小溪、流水岩小溪、大山小溪、瞿家沟小溪、生基嘴小溪、梁村沟小溪、沙子坎小溪、唐家湾小溪、宋公桥小溪、白高泥小溪。正因为众多小溪的护卫和博望山源头竹林的茂密,涵水丰富,泸溪河从未出现过断流现象。泸溪还因为河床低,下游自石板田以下河床跌入沟壑,落差大,涨洪水滞留的时间不长,降雨涨水,雨停水消,所以极少有洪灾发生。解放前博泸的人们还利用泸溪涨水,把截成段的木材流放至江安出口。

泸溪的水资源利用

泸溪水流平缓,便于灌溉,水泸坝数千亩稻田,因受其保灌而成为稳产高产良田。中上游主要是用水车提灌,农忙时加配以龙骨车或龙竿抽灌。水车,是用楠竹扎成,利用河水的冲力而形成的一种自动的常年提灌工具。解放前扎一架水车只要石( dan )把稻谷(二、三百斤)的成本,就能用上几年,可灌几十亩至百亩稻田,是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的一种省劳省钱收效大的好方法,深受农民欢迎。现在回忆那时从博泸大桥以下至五龙庙这段河上,大约有十来架水车。其中以车沱、坝头、车对河三处的水车较大,能灌稻田都在百亩以上。现在改用电力提灌,再也看不到这种水车了。泸溪下游主要是渠灌,计有九角堰,古佛台堰,龙石坳堰,大炮山脚堰。解放后泸溪的水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现已建成小型水电站三个,装机 425 千瓦,年发电 19 万度。水泸坝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用电打米。以前推谷子用的垒子看不见了。大多数农户看上了电视。解放前五角老一户姓王的人家,利用泸溪水冲力,建造了一个水碾坊,加工一种细白石粉,供宜宾电瓷厂作电瓷原料,在当时算是先进的工艺了。

水 泸

泸溪的上游有一个水泸,在博泸大桥的河边上,水深一米左右,清澈见底,水从底下迸发喷出。平静时一串串水珠晶莹闪亮地冒出水面,如炉灶煮水沸腾翻滚状,故曰水泸,“水泸坝”因此而名。若有脚步振动或高声说话,水花立即变成浑黄簇乱的炉沙,甚是奇特。故有诗赞曰:“清澈一方井,徐徐冒蕊花。悄声轻脚步,莫让变炉沙。”现在水泸已被当地民众用水泥打造为一口供饮用和观赏的水井。

泸溪篁竹

泸溪河岸从头到尾生长着葱茂浓郁的篁竹,千百年来历久不败,在那万类遭劫的“大跃进”年代也能幸免于难存活下来,为泸溪装配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大会沟竹溪可以说是水泸坝最清幽的地方,两岸绿竹成荫,沿溪有 青石板铺成的平坦古道,潆纡慢流的溪水中,倒映着博望山的山影。若在清晨或傍晚来这里执竿垂钓,要不了一个时辰收获半篓鲫鱼不在话下。若从博泸大桥到沧水岩旅游观光揽胜,人行古道,领略绿竹浓荫之情趣,心随流水,宠辱皆忘,极富田园风味。这里有小诗一首咏大会沟竹溪云:“清潆秀澈跃鱼肥,溶漾廻纡钓叟垂。半溪山影沉波底,两岸修篁碧浪推。”

若是登上位于水泸坝中央的大山塞子,俯看泸溪篁竹,恰似从博望山竹海里迸射出来的一条翠绿长蛇,通游全坝,蜿蜒向北奔入万山丛林。再看泸溪,则又像是在一张宽大厚实的大叶上匍匐延伸的一条主动脉,连接众多的支流细水,灌溉着数千亩良田,哺育着千万户人家。这时,一个由衷的声音自然地会从心底里迸出:壮丽的泸溪啊,您是水泸坝人的母亲河!

泸溪的桥

泸溪河上的桥特别多,而且都是石板桥。自小沙湾以上现有 13 座桥。而车对河至瓦窑塝不足 5 公里的中上游河段上就有 11 座,其中 4 座现已改建为公路桥。泸溪的桥多而密,是因为水泸坝的人口稠密,泸溪又流经水泸坝的中心地段,对河两岸你来我往的人多,过河频率高,所以必须要桥。另外,水泸坝毗邻长宁县的梅洞镇和江安县的红桥镇,这两地恰是水泸坝人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集市,而至这两地都必须跨越泸溪,也得要桥。

泸溪河上最大的一座桥是博泸大桥,居泸溪上游,是晏阳镇(原兴文县治所)至长宁县梅洞镇的必经之道。解放前由地方绅士发起募捐集资,将原来的石板平桥改建成石拱桥。 1958 年晏阳镇至梅洞镇的公路修通,又将石拱桥改建成公路桥。现在博泸大桥附近有商店二、三十家,是水泸坝的经济、交通中心。

泸溪下游的小沙湾石板桥,是水泸坝人至红桥的必经大道,每逢红桥赶集的日期,这里商贾行人络绎不绝。又因深沟山险,解放前常有土匪在此拦路抢劫。现在水泸坝至红桥的公路修通,从棉花桥过河,走小沙湾的人不多了。

石牛嘴大桥原是泸溪中游的交通要道,它位居水泸坝的中心地带,来往行人繁多。为祈保一方平安,民众在河西建造了一座灵官菩萨石殿,在河东立了一尊阿弥陀佛石像,平时常有人来此烧香敬酒,每年春节还要点三官灯。河东的梁村沟、瞿家沟、大水漕,以及江安县的沙漕,到长宁县的梅洞镇都必过此桥。现在到梅洞镇,上可走博泸公路,下可走车对河乡村公路,沙漕至梅洞则沿公路经龙头镇绕道更方便。所以现在从这里过往的人也就不多了。

还有一座桥是二 00 一年修建成的,在距博泸大桥以下约二百米处的河坎上。是专门为了方便三合村及博望山至大庙(原来的博泸乡中心学校,现为晏阳镇第三小学)读书的学生过河,由当地群众自发募捐集资修建的石桥,可以说是学生桥了。

泸溪的沱

泸溪的水不很深,一般就几十公分或一米左右,中上游河段大多如此。且多是泥沙底,水流平缓,适宜多种鱼类生长,以鲤鱼、鲫鱼为主。也有少数的浅水滩,那便是村童们戏水学游泳的好地方。水深二米左右就称为是沱了,全河段也就十来个沱吧,主要有:上游的车沱、 碾子塘、马斯塘,中游的瞎子沱、木柑沱、龙君沱,下游的五龙沱、高洞沱等。高洞沱以下都是石底浅滩,水流湍急,鱼类很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博泸公社(即乡镇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截流改道工程,把河床改直,少占粮田。泸溪上游的碾子塘、马斯塘因此断流干涸。中游见龙田河坎上因筑坝堵河改道,使坝头水位提高几十公分,水尾蔓延至石牛嘴大桥,这段一公里左右的河面,水位加深,水流更加平缓,恰似平湖荡漾,绿波漪丽,又是一番景色。

这里要说一下几个水沱的小故事:

泸溪上游第一个水沱是野漆沱。是我学游泳的地方,在心开寺前,沱面只有二、三米宽,七、八米长,水深不过二米,一块硕大的扁平石头斜插水底,对面泥沙土坎也呈斜式没入水中,与石头相接成锐角形沟底,这便是水位最深处。那时我在龙家祠读小学,夏天利用中午不回家吃饭的时间,便与几个同学来这里洗冷水澡。我不会浮水,有个比我大几岁会浮水的解国儒同学便来教我,他用一只手扶着我的下牙巴,使我的头不没入水里,叫我用双手在水里使劲的划,双脚用力打水,勇猛地向前划行。这样来回多次,渐渐地我的心不慌了,手脚也灵活了,手刨起来似有一股反作用力托起我向前冲进,身体也不往下沉了。于是我不再要同学的帮扶,便爬到那块大石头上,站在水淹齐腰处猛力向前扑去,顺势手刨脚打,浮过去了!就这样几天以后我学会了游泳。至今我还深情地怀念着教我游泳的那个老同学。

龙君沱在泸溪中游,因岸边一个小山包上有座龙君庙而得名。龙君庙内是龙君菩萨坐正殿,每年要办几次庙会,诸如龙君会、天公会等等,在水泸坝是很有名气的。龙君沱水面宽约七、八米,长约二十来米,水深处约三米左右。河水上方西南角约三百米处的生基嘴,是个浅滩埂子,河水翻过浅滩渐次平缓,水深约一米左右,河床挺直无弯,水流至龙君沱呈直角左转北下,约三十米处又一浅滩。由于龙君沱这段河床比较宽阔,水位较深,给鱼群聚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鱼种也多。除鲤鱼、鲫鱼外,还有马草扁、白鱼子、麻纱条、黄辣丁、团鱼、乌龟等。因为龙君沱是龙王的住所,那时有乡规约法,不准在这里用网捕鱼,更不准用药毒鱼,只准钓鱼。因此来这里钓鱼的人很多,我父亲便是其中之一。我常随父亲来看钓鱼,帮着拿鱼篓或蚯蚓筒。有一次我也拿一根钓竿,穿上蚯蚓放在一鱼草丛水边处,不一会浮子就被拉着直往河心跑,我忙把钓竿举起来,勾着一条大鱼在水上卷起一阵浪花。我的力气小,一时拉不起来,父亲看见了忙过来帮我把鱼拖上岸,是一条足有一斤多重的大鲤鱼。这时我的叔父正好从红桥赶场回来路过这里,父亲十分高兴地把鱼举得高高的向叔父说:“这是萧二娃钓到的!”这是我第一次钓鱼,那时不过十来岁。

每年夏天到龙君沱游泳的人很多,有时有十多人,老老少少满河都是人脑壳。我的四个兄长中,只有昌裕兄会浮水,其余三位都是“旱鸭子”。我们家距龙君沱只有半华里,每到夏天我和昌裕兄便是龙君沱的“常客”。当然我们还有一批“游伴”,都是附近的一些年龄大体相当的童友。游泳一般都在下午,我们约定以拍手巴掌为暗号,一路走一路拍,到得河边时已有好几个人了。龙君沱岸边有一根大黄桷树,树枝伸入河中央。我们经常爬上树去,从树上跳下水里,感到特别惬意。我们常做的一个游戏叫“三铁炮”,就是三个人为一组,爬上树各人找好位置。按一、二、三的顺序通通通一个接一个的跳下去,要跳得均匀有节奏。但这得先要安排好次序,因为第一个好跳,二、三两个就得小心。弄不好跳下去会踩着前面那个的头,或是前者的头会顶撞到后者的肚子、屁股的。排名次的办法常用的就是划拳定先后,首先由三人划手掌手背定取第一,再由其余二人划蚂蚁拳确定二、三。

那时我和昌裕兄都长疳疮子(疥疮),每次去龙君沱洗冷水澡,我们都要用一阵的时间静静的站在水深处,一动不动,让小鱼来啄食身上(尤其是臀部和大腿)已化脓的疥疮,感到非常的舒服,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凡是化了浓的疥疮,被鱼啄食以后,一般都会好的。我的父亲是不准我们洗冷水澡的,怕的是出事故。我和昌裕兄就假装到屋后的楠竹林头去歇凉,绕道去了龙君沱。洗过冷水澡以后手脚都被水泡白了,回来被父亲看见又要受罚,我们就从田里抓一些稀泥抹在脚上,或是屙尿来把脚淋湿,再抹上一些地灰,把手脚都弄得脏兮兮的,好像没有下过水的样子。但就是这样煞费苦心的装扮,有时也没有瞒过父亲的眼睛。不过人既已安全回家,也就训斥几句,不得再有下次罢了。

泸溪众多水沱中最大最深的是高沱洞。位于小沙湾桥里面约二百米处,两岸林木遮天,阴森可怕。背后是一排约十米高的瀑布,沱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直径约二十米,水深五六米,锅底形。沱口以下一直都是浅滩。这里平时人迹罕至。每逢天干年辰当地民众就要“车高洞沱”求雨。作法是:到约定日期,就地排设香案,做起道场,把上流的水截断,挖一条沟把水引出高洞沱外面,然后架起若干个龙骨车或龙竿、戽水兜等提水工具,把沱里的水抽出去。沱底有一口大铁钟,一直被水淹没着,旁边有一块大石板,待到把水抽去能看到铁钟为止,便在旁边的石板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求神下雨等字样,焚香祷告,道场完毕以后,再把上头的水放下来恢复原状才算结束。据说这个作法很灵验,每次车过高洞沱后必降大雨。至于高洞沱里为什么会有一口大铁钟,至今还是个迷,无人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