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摘录)7

萧昌龄简介  ◎萧昌龄书法
萧昌龄诗词  ◎影子

龙君庙

距我家大约半公里的一个土山包上,有座 龙 君庙,因 龙 君菩萨坐正殿而得名,庙上僱请一个庙祝,姓明,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他会剃头,大人们叫他明戴照,小娃咡叫他明二爷。他的职责是打扫殿堂清洁,早晚给菩萨烧香及撞钟,以及维护庙上财产等。山包周围有几亩旱地,属庙上的庙产,归明二爷耕种,收获除了供庙上香火之用以外,就是明二爷一家人的费用。

龙 君庙是水泸坝较大的一所庙宇,除供奉 龙 君菩萨以外,还有天公、雷神、川祖、观音、三霄、财神、牛王等众多菩萨,各位菩萨都有各自的会期,所以每年要办好几个庙会,香火很旺。水泸坝是以稻田为主的农业地区,水利尤为重要,因此,每年的 龙 君会和天公会特别热闹。若遇久旱无雨的天干年辰,老百姓还要把 龙 君菩萨抬出庙堂,在烈日曝晒下,沿着乡村大道游走,名曰:“晒 龙 君”,目的是“求雨”。意思是让 龙 君菩萨出来看看,稻田干成什么样子了,你是管 水的龙 君,该下雨了!

龙 君庙的正殿很大,估计长约 15 米,宽约 10 来米,左右两个厢房,供一些小菩萨。一切庙事活动都在正殿举行。正殿后面还有一个后殿,大概是还没有装饰好,全是空的。

民国时期, 利用龙 君庙的地址,办了一个初级小学的保国民学校,正殿左右两个厢房作教室,每室两个复式班。老师办公室设在后殿,教师 2 人,每期学生一般四、五十人。 1938 年春,我六岁半,就去龙君庙“发蒙”读书。记得课本开头第一课是“上学去”,第二课是“来游戏”。那时,初始入学十分注重认字、写 字。写字用毛笔,开头是老师用红笔写上一二三四,上下左右,人手刀尺等极简单的字,我(们)就用,墨笔一画一画地填上, 这种方法叫“填红模字”。一段时间以后,改由老师用墨笔写上笔画简单的字,我(们)就用白纸蒙在上面,照着里面的字一字一画的写,这叫“蒙格字”。按这种方法写字的时间较长,一般要到二、三年级才能丢掉“格字”提笔写字。学生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张字交到老师的办公桌上。为了鼓励学生写字的兴趣和写好字,老师对每个学生写的字都要仔细查看,错的要用红笔改正,写得好的字就用红笔画个圈,叫“红蛋”。每天中午放学时,要把各人写的字一个一个地发还给学生,同学们立即就要查看,有没有错字,得了好多“红蛋”,相互比较。我还在家里的木质柱头上,插上一根细小的竹签,把每天写的字拿回家,穿挂在竹签上,细细地评赏。

我“发蒙”的老师,是我的族祖父,名萧朗泉,我叫他三公。 系旧制川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同盟会员,参加辛亥革命, 因反满剪掉辫子,并一直留个光头,人们就送他一个绰号“萧和尚”。事教 30 多年,文底功厚,在县内颇具盛名。唯嗜酒成癖,未展一志。我“发蒙”时,三公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至今还 记忆犹新。一是他教我写字,捏笔要稳,笔杆要直,手心要空。 “填红模字”时,他捉著我的手一笔一画的填写,边写边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十分认真,十分耐心。二是认字。有一次他考我一个“回”字,我一下就认出来了。他惊奇地问我是怎么认出来的?我说你教我们时,说的是大口包小口。三公很高兴,又补充说:“大口就好比你家的大门,小口就好比你的嘴巴,你从大门进去,就回家了嘛”!

1939 年春,龙君庙换来一个老师石萍辉,家住龙君庙附近的见龙田,是个大龄青年。这个人的工作责任心很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办学能力。他一来,首先就把后殿一堵墙壁,用石灰刷白,写上蔡元培鼓励青年人的一段话:“蔡元培先生说——现代的青年,要有狮子般的体魄,猴子般的敏捷,骆驼般的耐劳”。使学校焕然一新,学生们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他对课堂教学十分认真,他教课文,既教读,又讲解。教过以后,要抽学生读、抽讲、抽背,还要考认字,失误严重的要打手心。课馀时给学生讲故事,讲笑话,同学们既怕他,又喜欢他,很受学生欢迎。那时是抗日战争时期,石萍辉老师教我们唱爱国歌曲,如《救国歌》、《长城谣》、《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有时唱到入情处,他竟声泪俱下,使同学们很受感动!他还专门安排有体育课程。龙君庙对面的半山腰处,有一个草坪坝子,石萍辉老师就带领学生去把它开辟成学校的操场。上体育课时,就把学生们带上去作军事训练,操练各种步伐、队形,演练童军棍、木大刀、练习打拳。他自己也带一根童军棍,与同学们一起示范练习。早上还要出早操,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1991 年仲冬,我休假回老家,重游龙君庙,有感时过境迁,遂成诗两首:

一、 龙 君庙

沙丘寒自立,古刹貌全非。

稚子书声杳,白头杖履归。

二、半山操场

少小出军操,练拳舞棍刀。

至今思教者,为国育新苗。

石萍辉 老 师在龙 君庙教书期间,还做了两件值得记忆的事: 一是 1939 年初夏,他组织 龙 君庙的学生以军训形式,到十来华里的梅洞场去拉练。那时我才七岁多一点,也参与了这次活动。每人揹一个竹制背夹,里面装入很薄的被子或床单,权作行军被物,背夹上套吊一个瓷碗及一双筷子,作行军餐食之用。我们走在路上,颇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到了梅洞场做了些什么事记不起了,我只记得在一家饭店门前的街面上,几个一堆蹲着吃了一顿午饭。当时的军事化行动号召,必须在 5 分钟以内吃完饭。 我们也唏哩哗啦地把饭吃完,感到很神气。

第二件是, 1939 年冬,在县城北教场举办全县小学生运动会, 龙 君庙学校也去参加。运动员出场时,最威武的要数晏阳、五村(兴堰乡)、建武三所小学,一律的草绿色童军装,气压全场。我校石思明同学参与田径赛跑,我们在旁边呐喊助威。我校虽然没有获得比赛名次,但以一个初级保国民学校能够参加全县的运动会,也是十分荣耀的了。这也充分显示了 石萍辉 老师的组织办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龙 家 祠

龙家祠,位于博泸乡水泸上坝大桥附近的一座土丘边沿上, 是博望山龙氏家族的祠堂。民国时期,博泸乡的乡公所设在这里,常年驻扎一个班的乡丁。乡公所佔前院,祠堂正殿及两边厢房被据为保国民学校。 1942 年秋,博泸乡开设高级小学,校址仍在龙家祠。将原乡公所据住的前院四合井,划出一半归学校,为教师办公室兼宿舍。

博泸乡办起了高级小学,一时民心振奋,生源踊跃,除水泸坝、博望山、石灰窑、圆坟一带本乡境内的学龄儿童蜂踊入学外,远在周家乡的铜矿溪、玉屏乡老鸭沟以及长宁县梅洞乡罗碾的学员,也都寻靠亲友,来校报考入学。高一班的学生多达 60 多人,其时我也考入了高一班。

第一任校长石萍辉,连他在内共 5 个教师。 石萍辉 老师仍像在 龙 君庙教书那样,精神焕发,工作认真负责。他除与其他老师一样担任课堂教学以外,还带领学生把祠堂门口一块大地,平整为操场,挖了一个沙坑,以及学校唯一的一个排球,这就是学生们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工具了。 石萍辉 老师的书法很好,他把祠堂门外一堵墙壁用石灰刷白,写上一米见方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几个方块大字。他的工作很忙,干这些事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来做。我看他写这几个字,比比画画,先套后填,干了十多天才完成。

高小新建,学校没有一点设备。一张长方桌,就是老师们打伙用的办公桌。学校没有计时钟, 石萍辉 老师就把他自己的一块怀表拿出来,挂在办公室的墙上,让大家看时间。我的堂兄萧昌铨在学校任教,冬季寒冷,我便住校与他同睡。一天晚上,老师们开会研究事情,大概是缺少办学经费或欠了老师的工资吧,石萍辉老师一筹莫展,突然放声大哭,哭得十分伤心,老师们劝了好一阵,他才止住泪水。

石萍辉老师教我们班的语文课,那时没有教材,全凭老师选教。我还记得他教我们的课文有《儿时记趣》、《鹤的生活》、《游莫干山记》,选教《论语》等。他的口才好,讲话的逻辑性强,讲解清晰,学生听得懂,容易记。这些课文至今还给我留下依稀的记忆。有一次,他带我们到博望山三道拐短足旅游,回来叫我们写日记。我用上了《游莫干山记》中的“好鸟啾啾,闲花苒苒”的句子。他看了非常高兴,在课堂上大大表扬了我一番。

1943 年春季,博泸小学的校长更换为乡长龙春宣兼任。秋季,校长又换为刘秉钧乡长兼任。这两位兼职校长,他们都没把心思放在学校,所以这两期学校没有什么变化。 1944 年春,又换来一个校长陈彬渔。那时的教师是由校长主聘的,换一个校长,自然就要换一拨教师。但是,在我们读高一班的四个学期中,虽然换了四个校长,其中有一个特别的教师一直没有更换,他就是教数学的石增联老师。

石增联老师的小学数学课讲得特别好,是当时兴文地区(晏阳镇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佼佼者之一,在水泸坝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了。他对当时小学数学课程吃得很透,各种运算公式滚瓜烂熟,什么植树问题、行程问题、鸡兔问题,他讲起来简直是倒背如流。石增联老师特别喜欢喝酒,但嗜酒不乱。他的住处距我家不远,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常来我家,来则必饮。一次在我家与父亲喝常酒,喝得熏熏大醉,忽然他站起来歪歪斜斜的就往门外走,也不说话。去他的家,要经过我家门前一块大田边上,我母亲出来看他已经走到大田边上了,母亲开玩笑地说:“石四叔(母亲依着我们叫他石四叔)嫌我们的常酒不好吃,要去吃‘滚田酒'(指滚下田去的意思)”。他回转身来摆摆手说:“不、不、不吃滚田酒”。后来才知道,当天他把裤子尿湿了,不好意思,才立即回家去的。解放后,石增联老师继续教书,直至安全退休,且长寿将及九十岁。

1944 年春季,学校来了个庞瑞藩老师,晏阳镇街上人,担任体育教师。他是个体育爱好者,打篮球的高手。在他的建议并得到校长陈彬渔的支持下,学校在距龙家祠不远的大庙后面,弄得一块坟荒地,发动学生平整了一个篮球场,就由庞瑞藩老师教我们打篮球,篮球场是土坝子,下雨就是稀溜溜的,且坑洼不平。尽管如此,只要天上不下雨,每天下午,同学们都要来练习打篮球,兴头很高,因为这是博泸乡历史上第一个篮球场,同学们也是首次与篮球结缘。我特别爱好打篮球,而且很快成为学校打篮球的佼佼者。

这时,是博泸小学高一班应结业的最后一学期,班上只剩下 20 来个同学。临近大考(毕业考试)的时候,校长陈彬渔,首先就来班上动员鼓励,号召大家考出好成绩。其他老师也相继对同学们打气,一定要把这次考试考好。因为这是博泸乡的第一次高小毕业班考试啊!在校长及老师们的激励下,同学们一个个都在加劲努力,争取考出优异成绩来。其中刘永富同学与我竞争第一名。他的毛笔字比我写的好,作文比我高一筹,其他学科都略逊于我。因此,我们各自都在暗地使劲。考试那几天,校长陈彬渔亲自督导,每考一科,当场阅卷记分,我们也要去看分数。前几 科考下来,我和刘永富不相上下。决定胜负的最后一科是历史, 这恰是刘永富的弱科,是我的强科。这天由校长陈彬渔主考(他教我们的国文和历史)。石昭辉是陈校长的亲戚,他本来不是龙家祠的学生,不知怎的,这天他也来学校。当他看到历史试卷记分完毕以后,立刻出来告诉我说:“只有你一人考了 100 分”,又悄悄地说,历史朝代那道题,你把南北朝答漏掉了,陈校长没有扣你的分。刘永富的嫂子唐令明,是学校的音 乐 老师,她在帮刘永富看成绩,她看到刘永富的历史考分比我少很多,就去告诉了他,刘永富一下就哭了,因他知道得不到第一名了。

举行毕业典礼那天,学校演办“文明戏”。在祠堂的正殿, 用猪圈底板子搭建一个简易的戏台,从晏阳镇小学借来铜鼓,全乡的老百姓都被请来参加高一班的毕业典礼,这在博泸乡是破天荒的新鲜事。在毕业典礼上,陈彬渔校长讲些什么,我一句也记不起了,他讲话完毕后,就宣布:“高一班毕业考试第一名萧昌龄,上台领奖!”我跑上台去,恭恭敬敬的向陈校长行了个鞠躬礼,伸手从他手上把奖品接过来,心头感到无尚光荣,好高兴啊!奖品是: 一打( 12 )信封、两叠十行信笺纸、一支铜笔壳中楷毛笔、 一锭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