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昭辉文章选读2
“耍灯”、说“吉利子”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水泸坝度过的。回忆儿时旧事,正月间过年“耍灯”,是很够玩味的。所谓“耍灯”,就是现在电视上说的“舞狮”、“舞龙”。我们乡下人却叫“耍灯”。其品类除了狮子龙灯外,还有牛牛灯、马马灯、车车灯(又叫花灯)。狮子龙灯是过舞的,我们叫耍。“耍”有两个涵义,一是表演的意思,比如变魔术叫“耍把戏”。二是好玩,就叫好耍。这些灯,除了车车灯以外,我都爱看。我对车车灯很反感。那是由一个男人,穿上女人衣服,头上罩一块红布或花布,这人叫做“幺姑儿”,再由两个人提着灯,在那假女人的脸上晃来晃去,唱些淫秽粗俗唱词,配以胡琴和锣鼓。牛牛灯则古朴雅淡。用一条纸糊的牛,由一人牵着,一人用鞭赶着,在院坝里走来走去。有专门的人演唱,并配以锣鼓。其唱法是一人领唱,众人邦腔。这种演唱,我认为可能是川剧的诞生形式。只不过是农村下里巴人之作,唱腔单调重复,无曲变化。举例一则:领唱:“ 正月十五 闹元宵嘛——”邦腔:“四季花儿哟,春来哟”!领唱:“元宵会上嘛——”邦腔:“哟嗬嘿”!领唱:“放牛来哟——”邦腔:“四季发个财”(锣鼓)。除了迎春闹春,还有渔樵耕读故事,如太公八十遇文王,梁浩八十二中状元,大舜耕田在历山,朱买臣打柴发迹等。也有配合政治宣传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牛牛灯,就有长期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内容。我的大哥石荣秋,虽是文人,抗日战争时期,就曾给牛牛灯农民娱乐活动,编写过通俗的抗日宣传唱词。马马灯不演唱,只有锣鼓。由两人分别骑着纸马,在院坝里跑对角线,远不及牛牛灯的丰富内容。龙灯的“耍”法,是“开四门,闭四门”。即东南西北四方,用同样的舞法绕一回叫“开四门”。再重复一遍,叫“闭四门”。两次绕完,就算结束一场。狮子是本西游记故事。由一人戴上沙僧面具,逗狮子跳跃。大型的还出孙猴子和猪八戒,就是没有唐僧出场。有孙猴子出场,就有相当于杂技表演。用几张桌子重叠起来,再立上一条长板凳,沙僧引狮子层层翻上去,然后翻下来。孙猴子上去,作截角、拿鼎、倒立等表演。还有立一根大楠竹竿,孙猴子爬竿、标圈圈,作惊险表演。至於龙灯。品类就多了。用纸糊彩画,里面点灯亮的叫亮龙,用彩色布做的叫彩龙。只能在白天耍。用稻草扎成的叫草把龙,还有青菜倒插在竹竿上的叫青菜龙。亮龙和彩龙都配有锣鼓。草把龙多由乡间贫苦儿童表演,没有锣鼓,可任意选用烂搪瓷盆,洋油桶做乐器。锣鼓也好,盆桶也好,节奏敲打都一样:“ XX , XXX 。 XX , XXX 。”前二后三,反复循环。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爷爷问我:”六儿,(儿化音)你听那草把龙洋油桶桶是咋个敲法”?我说:“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爷:说“不是”。我说:“怎么不是呢”?爷爷说:人家敲的是:“耍耍,草把把,耍耍,草把把”。爷爷这样一说,我哈哈大笑。
无论耍哪种灯,都要有几个嘴灵舌辩,见机行事的专门说“吉立子”。我想应该是“吉利子”,把音说讹成“吉立子”了吧!因为这“吉立子”全是奉承话,讨主人欢心的,内容都是吉利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