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摘录)6

萧昌龄简介  ◎萧昌龄书法
萧昌龄诗词  ◎影子

过 年

到了冬腊月间,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做准备了。在我们家,最早行动的是母亲。早在九十月间,母亲就开始打布壳子。就是用一些废旧的布片,用浆糊一层一层的粘糊起来,晾晒在簸箕头或门板上,干了以后,取下来,就成布壳子,是做鞋子的底料。从那时起,母亲只要手一空,就端出她的蔴篮蔸,一针一针的纳鞋底,做鞋帮,为我们兄弟姊妹做新鞋,一人一双。做完鞋子做衣裳。那时候,大人娃咡穿的都是土蓝布长衫,由母亲一人裁剪缝连。这个活路,常常是在晚上的桐油灯下做的。母亲 要做这个活路,先得把我们(溥泉、昌善与我)安排上床睡觉, 才在床前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做起来。后来我长大了,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就联想到母亲在床前油灯下给我们做新衣的情景,真是永生难忘。

珠儿粑面,是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的过年货。若是不能做磕面, 都要推“吊水”粑。就是将酒米泡几天,推成米浆,滴干就成。 过年期间,随便走到哪家哪户,都有珠儿粑吃,这已成为过年待客的通常礼节。我家的珠儿粑面,是用石碓磕的,这种磕面做的珠儿粑,既 火巴 软,韧性又好,不易破裂,蒸熟以后,能透过皮子看到里面的包心。

冬至以后,农村陆陆续续的开始杀年猪了。那时,我家附近四、五十家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户能杀年猪。我家年年都要杀一个,但有时只能吃半边,要卖出几十斤肉,收点现钱回来,贴补家庭的费用。杀了年猪,要请吃年猪汤,这是礼尚往来的礼数,也是一种情缘关系。至于要请哪些人,这就要看各人的朋情,由自己决定。我们家请吃年猪汤的范围,主要是洞口湾、厅房头几户姓萧的。此外,还有佃户要请。还有大寨子徐大爷(名徐万兴,经常帮我家做零工)也要请。有时还请石牛嘴石三木匠(名字记不起了),曾家坡石大娘,这是母亲的朋情。请客的事,差不多都是我的事,母亲说我的嘴巴“巴壳人 ① ”,会请客。吃过年猪汤以后,我就知道快要过年了,天天板着手指头算着日子,沉浸在甜美的期盼中。

腊月二十四,是灶神菩萨上天庭述职的时候,要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诸事,特别是本家一年来发生的事。这天晚上,母亲把灶头收拾干干净净,点上香烛,焚化纸钱,还在灶头面前烧一把谷草,再把我们弟兄姊妹叫来,一齐给灶神菩萨磕头。母亲一边磕头一边祷告道:“灶神老爷上青天,一把谷草当香烟,大人娃咡做事得罪了你,也请菩萨担待些。上天见了玉皇帝,好话要给我们多栽诬些。”“栽诬”是个贬义词,但当时母亲就是这样说的。我猜想,是请灶神菩萨在玉帝面前多给我们家编造点好话吧。当时母亲那个虔诚的样子,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过年的序幕,是从吃年饭开始拉开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到了年关,无论大家小户,是富是贫,所有儿孙们都得同老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年饭,以示一家人的祥和幸福。

父亲他们弟兄三个,虽然分灶立户,但仍住一厦房子,每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定为吃年饭的时间,一户一天。三家的人团聚在一起,十六、七个人,以祖父为中心,选一间适中的屋子,吃饭分两桌,融融乐乐,确有一番天伦幸福的景气。

我们家族,吃年饭不兴烧袱子,只是敬献祖先。我家的祭品,就一个猪头、一个猪尾巴,一个“刀头 ② ”,代表一个全猪,另有一只雄鸡。祭品都是熟的,盛装在一个长约 80 公分,宽约 40 公分的木制托盘里。先敬天地,再敬祖先。然后端着祭品去敬山神土地,希望他能保佑鸡牲鹅鸭,不遭野猫毛狗的伤害。敬献完毕以 后,就开始吃年饭了。开餐前,先在堂屋头摆上一桌酒菜饭 ,把筷子端端正正的放在饭碗上面,恭请祖人入席吃年饭。待约一顿饭功夫后,撤席搬入我们就餐的地点,全家人这才欢欢喜喜的吃起来。

那时候吃年饭,就一碗猪头肉、一碗腊肉、几碗萝卜汤,另有一个鸡肉。祖父爱吃火锅,我家特置了一个用砂锅原料做的土火锅,中间是火堂,比火锅高,用杠炭生火。开餐时,把已经炖好的鸡肉汤,倒入火锅内,一边吃,一边往火锅内加入新鲜豌豆尖 或同薅菜。就这样一顿饭,我们觉得简值就是天堂般的生活, 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次美餐。

在年关的几天里,还要焊黄粑。提前两三天,就把饭米略泡一 下,磨成米浆,沥干,再蒸一定的酒米饭,倒入一个大缸里,加入适度的黄糖溶液,与饭米浆和在一起,翻来复去的挼匀净 ,以一部分用楠竹壳包成个个来蒸,另一部分蒸漫笼。

做黄粑需要大锅、大甑子、大蒸笼,蒸的时间长,一般要蒸个通宵,所以称“焊黄粑”。那时,一些人户没有这般工具,所以做黄粑的人户不是很多。因此,黄粑个个也成为过年时期一种馈赠礼品或待客食品。漫笼黄粑则归我们自己食用。

腊月三十这一天,全家上下都很忙。父亲一大早起来,就忙着写春联的事,全厦房子面对敞坝有 9 道门(包括佃户家的两道门),要写春联 9 付。父亲把写对子的摊摊摆在堂屋头,这里来往的人少,写好的对子摊在地上,不会被踩坏。磨墨一般是我的事。父亲有个大石砚盘,据说很名贵,是什么质料我不知道。此砚在土改时失落了。父亲写的春联,多数是从对子书上抄下来的,如:“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和风送绿归杨柳,细雨扶红上海棠”。但有时也有新作,可惜我没留心去记。现在只记得抗日时期祖父作的一付对联,贴在朝门上:“国难时期,何言过年作乐;当今大事,应以抗日为先。”因为这付对联贴在朝门口,天天从这里进进出出,见得多,念得熟,而且内容是抗日的,印象深,所以现在还能记得。

我家双扇门两边的窗户,是木质格子,中有一个长方形窗心。窗心四周,糊的是白色皮纸,窗心糊绿色书写纸。父亲在窗心绿纸上写一段警语或一首诗,显得格外雅致。

清除垃圾,打扫环境卫生的事,则由松遐、仲伦、溥泉及我几弟兄去做。有时祥开幺叔也参与打整阳沟。敞坝较大,有 400 多平方米,打扫起来也要出一通汗水,多是几个兄长去做。那时有一个说法,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扫了地就要长臭虫疙蚤,因此,三十这天下午,还得把所有的屋子都打扫干净。这事得全家总动员才干得了。又说: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吃荤,不能在外面拿进任何一种东西,包括水,也不能向外面倒垃圾和水。所以,母亲及婶娘们,要推豆腐、办蔬菜,准备明天的伙食,还得把水缸装的满满的。这又得忙活一个下午了。

堂屋门前吊有一个木质四方形檐灯,四周用白色皮纸糊就。 檐灯底部一块木桥板上,置放一个盛油的陶质灯杯,灯杯中央一根小小的陶质芯管,与灯杯边沿齐高,芯管底端一个小缺口。点灯的灯心芯线插入芯管,从缺口伸出灯杯中,吸引油脂,浸至芯头上,点火即亮。那时点灯都是用菜油。天黑时上满一杯油,檐灯可亮至第二天清早。从腊月三十晚上点起,至正月十五,每晚上都要点亮。这里,是弟兄们在过年期中几乎每晚上都要聚合玩耍的地方。

晚上,大人们围着火炉向疙蔸火,“守田坎 ③ ”。母亲接灶神菩萨回家。我们弟兄伙就去“亮屋”,即在每间屋里点上蜡烛,说的是亮了以后,来年就不生虫甲蚂蚁。然后,我们几弟兄各人夹一个烘笼子,到堂屋门口的檐灯下面,满心欢喜地摆龙门阵,放花炮,等“年老者 ④ ”。一会儿,昌铨老大哥的花号吹响了,随着深湾的回应,花号声悠扬宏亮,“年老者”就要来了。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的鸡叫时候,要烧“子时香 ”, 向祖先焚香秉烛,击磬叩拜。既是禀告新年已到,向祖先拜年,又是虔心祈求祖人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福寿康宁,万事顺遂。这件事,原先是由父亲或幺叔去做。后来仲伦和溥泉两人长大了,就由他们接替了此事。记得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都在火堆头向火,祖父说:“萧墩毛(溥泉大哥的小名)虔诚忠厚,烧‘子时香'就 由他去做吧。”从此,年年都是溥泉大哥烧“子时香”,直至解放。

初 一早晨起来,看到敞坝四周的红对联、白窗户、绿窗心,四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再加各人都穿上新鞋新衣裳,浓浓郁郁 ,确有一派过年的新气象。

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做汤圆是 母亲的事。只见她把珠儿粑面放点水,挼茸,顺手抓起一坨 ,搓成条,在条子的一端扯下两三小坨,分别放在手心里,双手搓几下,两三个小圆蛋就成了,扑通一下丢进开水锅里。我对母亲这一招,看得入神,为什么两三个小圆蛋在手心里搓来滚去,不并成一坨?后来,我若干次试着这样做,都不成,总要搓成一坨。一会儿,汤圆浮上水面,就是熟了。一碗一碗的舀起来,加入黄糖,母亲就喊:“萧墩毛,给你伯伯(我们对父亲的称呼)端一碗去。”然后,我们各人端一碗,甜美地吃起来。母亲必待我们都吃过了,她才端起最后一碗。

吃汤圆,我还有个高记录呢!那是二婶死了以后,仲伦兄与我们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正月初一早上吃汤圆,仲伦兄吃了一百零几个,我吃了八十多个。这是我一生的最高记录。这里要说明的是,那时的汤圆不是很大,与大拇指大小差不多。

过年期间,我们自做了两件玩具。一是毽子。吃年饭杀鸡时,我们就守着父亲,把鸡翅膀下面的细毛和翅膀尖端的大羽毛拔下来,留给我们做毽子。做时先用两块布(最好是新布)剪成比小铜线略大一点的圆形,用针线把两块布沿边缝就,待快要合口时,把一个小铜钱嵌入其中,再把边沿缝合,这就是毽底。然后剪下羽毛秆无毛一端长约三公分一节,从顶端剪破成四片,长约一公分,将四小片叉开,缝在毽底上小铜钱的方孔处。成一根小桩筒,再把细长的鸡毛紧紧地插入桩内,毽子就做成了。初一早上吃过汤圆后,大家都来敞坝头踢毽子。人可多了,有我、仲伦兄和昌大、昌善弟,昌铨老大哥的五妹,以及周大爷家的周大姐,各人一个毽子各自踢起来。我能踢一百多个不落地,众多人没有谁能赛得过我。

第二件玩具就是骑竹马。作法是用两根长约二米的硬头篁竹 子,在粗的一端约一尺处,凿通一个洞,再锲入一根约四寸长的青杠闩子即成。操作时,将竹槓夹在两腋下,手握槓子,双脚踩在闩子上,手提脚迈,向前走路,类似大坝高桩。熟练后,可以 上下石梯,翻越门槛。能骑竹马的有松遐、仲伦、溥泉、昌大、 昌善和我。溥泉大哥和我,能从我家骑竹马到厅房头(约一华里)。

1949 年上半年,我在双河乡教小学,一天,娃性发作,便做了一付竹马,从学校门前 20 多级高的石梯子骑下去,一直骑到街上,被乡长熊定都贬称我是“娃娃头老师”。

父亲平时禁止我们骑竹马,怕的是跌伤腿脚。当发现我们骑竹马时,习惯地骂一句:“跌断你的脚秆。”溥泉大哥就出了个主意,在腊月二十几头,偷偷的在山上把竹马做好,藏起来。待到大年初一,突然全部骑出来,五、六副竹马一齐会集在敞坝头。因为是大年初一,父亲不能骂“跌断脚秆”之类的不吉利话,只得不管我们了。

因为正月初一不吃荤,不挑水,所以,初二就有个“开牙 ⑤ ”“买水”仪程。早上,备一小块熟肉,名曰“刀头”,去敬献祖先,再敬灶神,然后到水井边上烧香点烛,焚化纸钱,向水神买水(并随手提一桶水回屋)。仪程完毕后,才把昨天积存的垃圾和污水倒出去,这才吃饭“开牙”。到正月十六日早上,又要敬祖先、敬灶神,举行辞年牙祭。(那时习惯,初二、十六吃肉,称“二六牙祭”)。还有一个习惯是正月十五晚上,要吃珠儿粑。除这三次以外,平时很少居心诚意地全家人吃酒、吃肉、吃珠儿粑的。接待客人时,

我们娃咡伙是不能上桌子与客人一起吃饭的,要等客人吃过了我们才能上桌子吃饭。这倒不是吝啬,因为那时的酒、肉、珠儿粑不是太多,需要节省一点来迎宾待客,支撑门面。只有漫笼黄粑,我们可以随意的吃。

正月初八“立灯”。此后,各种耍灯就出来闹新春了。水泸坝下坝我家附近有厅房头、大屋基合办的一拨狮灯,见龙田一条龙灯、瞿家沟一拨牛牛灯、梁村沟一拨花灯,以及我们组办的少年彩龙。远一点的还有圆坟葛家嘴一拨狮灯,南坳上一条龙灯,大桥上面一拨狮灯。这些,都是来我家耍过的。在这些灯中,狮灯要数大桥那拨最气派,狮头、狮皮全是新的,且耍灯的技术很高明,能翻两张桌子(重起)。龙灯要算见龙田那条气派,是七节龙(一般只有五节),龙头扎得高大雄势。这两拨灯的锣鼓都很响堂,打起来应声很远。一次,这两拨灯偶然在我家遭遇。摆酒、吃珠儿粑以后,斗了一场锣折子,末了,两拨灯同时再耍一回开四门、闭四门,准备辞行要走。冷不防,我那个好事的祥开幺叔,拿出一团火炮,噼哩叭啦的就烧起来。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逗得全场欢腾起来。按耍灯的规矩,龙灯可以烧花,狮灯就不能烧。这一次,狮灯不但受了株连,新狮皮还被烧了一个洞。

稍大一点,我们就不满足于追灯玩乐,商量 着要自己耍灯作乐。开始第一年,由洞口湾、厅房头、店子上的大娃咡(我已上初中)组合起来耍草把龙。这一年,积了点钱,大家商议,把钱存起来,明年办一条 彩 龙。 彩 龙用不了多少钱,只是用篾条编扎一个不大的龙头和相应的一条龙尾,中间用几个篾蔸作龙身,一块青布从龙头至龙尾将全身漫过,再用一条约五寸宽的红布贴在龙脊上即成。第二年春节,一条五节 彩 龙出来了。这时,厅房头那拨狮灯不耍了,那套锣鼓就给了我们。耍彩龙只要三人,一人耍龙头,其余二人,每人耍两节(包括龙尾)。提龙头的人,要会耍会带。耍法与狮灯龙灯一样,开四门、闭四门。但还要能翻桌子、耍板凳。耍龙头是萧永祥、萧永香、萧仲伦三人轮换着耍。我的职务是打牌灯,走在前面,要说第一个“吉利子”。如遇主人的门是关着的,就说:“弯弯转,转转弯,来到贵府把门关,请把财门开开了,一文一武两员官。”进到敞坝头,就要根据主人的名字来编“吉利子”。如主人的名字叫薛金山,就说:“锣单单,鼓单单,彩灯奉贺薛金山,自从彩灯奉贺后,屋前屋后堆金砖。”打 牌灯的另一任务是收钱。每耍完一户,主人都要“打发”喜钱, 打牌灯的收钱后,要向主人作个揖,表示谢意。并立即向龙头报数,以便监督。

一次,我们的 彩 龙下午出灯( 彩 龙不点亮,白天可以耍),耍至锣蹍,天已黑了,大家的肚子都有点饿。这一带没有熟人,到哪里去找东西吃呢?忽然,我想到农职校的同学郑国忠,他比我高两个年级,我们是认得的。他父亲郑树成是个大绅粮,他家我也曾去过,可以去那里找吃的。我向大家一说,都同意了。就由杨均成同我一路,先去郑家打灯帖子(灯帖子是随身携带的)。到得郑家,敲门进去,把灯帖子贴在堂屋的门枋上。回头看见郑国忠,与他打了招呼,说明来意,辞别出来,去与 彩 灯会合。然后,一户一户地依次耍灯来到郑家。朝门早已打开,我们打着锣鼓径直走进敞坝头,我高声唱道:“锣鼓打得响沉沉, 彩 灯奉贺郑树成,今晚 彩 灯奉贺后,白日进金夜进银。”此时,郑树成也出来看灯,见我年纪不大,唱起“吉利子”来,声音宏亮,吐字清楚,便走 来摸着我的头问我是哪家的。我说出了父亲的名字,他笑着说: “啊!萧老师,认得,认得。” 彩 灯耍了一会,假装着要走。主人打招呼留下来,进屋宵夜。我们十来个人,分坐两桌。每桌一笼珠儿粑,两盘黄粑,还有炒米糖(称作“摆茶”)。大家都吃得饱了,再耍一回开四门、闭四门,谢过了,准备退出。这时,郑树成出来“打发”五块钱。按规矩,吃了东西就不能再收钱了,所以,我推辞不受。郑说:“不要讲那些规矩,你们是娃咡伙,收下,收下。”我想,这五块钱要当耍好几户收的钱了(一般耍一户就得块把钱,甚至还有“打发”几角钱的),于是,我也不客气的把钱收下,作个揖走了。

 

注 : 1 、巴壳人:说话很体贴、亲热。

2 、刀头:一块方形熟肉,用以敬献神灵的祭品。

3 、守田坎:种田人在除夕之夜,围炉烤火的时间长,来年的田坎就不易跨断。后被普遍引伸为除夕烤火辞旧岁的称谓。

4 、年老者:民间传说的过年象征物。说的是正月初一子时,年 老者进屋,开始过年。正月十五亥时,年老者走了,年也过完了。

5 、开牙:开始吃 肉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