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族谱

家族概述
字辈歌
世系分述
个人简历选编
——大全公龙氏族谱

大全公龙氏家族

 

    据龚锦隆编著之《百家性·名祖先》一书称:龙氏家族的堂号为“渤海”,姓源是“御龙氏之后”。龙姓在《百家姓》中,排第83位。巡场《龙氏族谱》亦称:“稽我龙氏得姓,始于御龙”。

    又据民国二十八年(1939)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记载:“龙姓是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从上述三点看,“龙”姓始于五帝时期(约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前)的“御龙氏”是一致的。可见“御龙氏”就是龙姓之起源,龙氏都是“御龙氏”的后代,“御龙氏”即是龙家的鼻祖了。

    多年以来,博望山龙氏家族的“家神”(敬奉祖人的灵堂)上总有一副对联:“纳言世系千秋永,太守家风万古垂”,横联为“武陵世第”。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对龙氏家族历史的概括,是龙氏家族追求的目标和愿望。“纳言”是一官名,始见《书·尧典》掌宣达帝命,到隋朝时改为侍中。巡场龙氏族谱称:“古虞臣龙襄力舜作纳言”,说的就是龙襄作舜帝的纳言官。这龙襄就是龙家在虞舜时的一位祖人,因他的官职为“纳言”,所以才有“纳言世系千秋永”之说。

    龙氏族人中录入书典的另一个名人,就是龙伯高了。据昭权秉钧公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906年)著录的《龙氏族谱》称:旧谱记有“公伯高名述唐朝汉京兆人,为京兆太守”。而《古文观止》注释龙伯高系东汉京兆(今西安)人,名述,当时为“山都长”。湖北“龙氏族谱”称:汉述公字伯高,京兆人,为零陵太守。上述说明龙公伯高系东汉人不是唐朝人,当过“太守”。东汉时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见《古文观止》)中讲:“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湖北仙桃、汉川、汉阳等地之龙姓家族称自己的堂号为“敦厚堂”,盖出自此。博望山龙家的“太守家风万古垂”,就是要龙家后代学习伯高公的“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之精神,并使之流传下去,永垂万古。

    为何又自称“武陵世第”呢?武陵山横垮江西、湖南。古时湖南西部地区紧接贵州、北至湖北,南连广西,曾设置武陵郡。我们的祖宗先居江西,后迁至湖南武岗,属武陵郡辖区,号称“武陵旺族”。龙氏家族入川后,不忘“世系千秋永”的教诲,故以“武陵世第”自称。龙氏家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五帝时期的御龙氏和龙襄,是有书为证的名人;周代有龙子名穆,是古之贤人,后人以其洁身自爱,不为官诱不为利惑,称之谓“学箴圣域”;秦末汉初有项羽之大将龙且公,也是显赫一时;汉述公伯高的品行,通过《古文观止》一书流传后代,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伯高公的第十代孙况公门下,曾有“一门五福联科及第”的盛况,真是“人文蔚启”、“家声丕振”;况公之子钦公是唐代状元,宋朝加封为宰相龙氏家族之兴旺发达已可见一斑。以后可能因封侯做官,迁到了江西。至霄晚公时,即大约在明朝初年,其父裕光公,因任官从江西迁至湖广,后在宝庆府武岗州西路万安乡二都田心凼上山燕窝里落业,即现在的湖南省湘西地区资水上游的武岗县境内。霄晚公在湖南仍以“忠厚传家”、“诗书裕厚”树家风,一度出现“人丁繁盛,田连阡陌”的盛况。

    霄晚公十三代孙龙大全公,于康熙甲寅年(公元1674年),随同母亲兰氏夫人及胞兄大武公一起西进四川。他们进入四川后经泸州到江安,先住江安县梅桥乡猪市上,后迁长宁县石笋乡。大全公母亲兰氏夫人,系武岗万安乡人氏,康熙丙子年(1698年)八月初七,在长宁石笋乡大湾头住宅身故,葬李子龙沟头(今长宁县梅洞镇高筒村)。在兰氏夫人逝世之后,大武公和大全公兄弟二人迁居兴文县跃龙乡(现晏阳镇)博望山狮子岭宋家膀。

    大全公们为什么要西迁四川,老谱没有说明。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是有道理的。据史书记载,康熙初年正是经明末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清初的统一战争之后,全国土地荒芜,人丁缺少,当时的四川有“民无遗类,地尽抛荒”,“有土无人”之说。康熙即位后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要求地方官在五年之内垦完境内荒田。招来的流民不论原藉和别藉,都编入保甲(即允其入户),新垦的荒田给与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应该说这就是当时龙氏家族入川的原因。于是“湖广填四川”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潮流。

    据老谱记载,大全公系应化公之孙,而当时入川的还有应化公之嫡堂兄弟,应登公、应秋公两支同时入川。应登公由泸州、江安入兴文,祖山葬于兴文上六乡炭厂(今仙峰),属居乡灯盏平。应秋公入川之路线则不详。另据巡场老谱记载,他们的入川始祖为应鸣公(字瑞声),曾任陕西总兵,死后先葬旺溪山,后迁葬四川纳溪县观音寺。这样可以看出当时龙氏家族入川的不只是大武公、大全公兄弟一支,有记可考的已有四支。

    就大全公一家看,还有大全公的胞兄大武公。大武公娶妻刘氏生三子,必容、必贵、必富。必容公娶妻李氏生子友宾公后迁云南。他们亦有子孙,现在情况如何没有联系。但在博望山花地嘴大武公的墓碑上的对联却写着:“不幸无嗣续,唯愿侄昌隆”,是说大武公无后,与前面所说相矛盾。究竟谁是谁非,怎样解释,则需要进一步考证了。

    大全公娶妻刘氏名参禅,系博望山石涧漕人,大全公与刘氏夫人都身故狮子岭宋家膀住宅,合墓于老房子坎下。大全公与刘氏老孺人共生四子:必秀、必凤、必诚、辛贵。除辛贵无嗣外,其余三房到友字辈(第三代)时已发展到八大房;到如字辈(第四代)为22房;志字辈(第五代)为21房;先字辈(第六代)达54房;德字辈(第七代)以下更是一代超过一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即一九五0年以前)我博望山龙氏家族子女受教育面很小,一般都是读几年私塾或乡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极少。解放后受教育面逐年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现已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大专毕业生和专业人才,研究生、留学生已出现在大全公的后裔之中,人文蔚起的新时代已经展现,大全公龙氏家族已遍及国内宜宾、泸州、德阳、成都、深圳、北京等城市,甚至出国光宗耀祖,可算一旺族也!

    大全公入川一百多年后,曾在博泸上坝修建龙氏宗祠,每年春秋二季祭祀龙家祖先,十分热闹。土改时,龙家祠及其产业已收为公产,祠堂祭祀停止进行。1991年,大全公龙氏家族,在先举、相舟、仲良、德树、灵川、先吟、文礼等族人的倡导和组织下,恢复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对大全公龙氏家族的团结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大全公龙氏家族已发展为文化素质较高、大部分家庭生活较富裕的大族。大全公龙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为自己是大全公的后代而感到荣耀和骄傲。

                           (龙毅远执笔)

桂花坪老谱
巡场老谱摘抄
博望山简介
大全公家族主要墓地分布图
编印大全公族谱捐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