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扉的钥匙
·让班级充满爱
·新年礼物与正面教育
·体验成功
·帮助学生铺设人生之路
·班主任专栏
·我和体育委员
·平凡的师德
·家庭教育
·忘年交语

 从崇拜马卡连科到探索现代教育, 从对目标的兴趣到以黑色背景为荣,四十年磨一剑,不知是否为剑?也许是一枝条,插在土里才能发芽。

别致的教育艺术,也曾打动过不少人的心弦;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终于才有这样的积淀。这也许才产生今天的信心和力量。然而,炫耀已没有多大必要,交流却显得单薄,作为生命的记录,却是人的本能。这好像是墓前立的碑,后人是否在意,就随他的吧。

实践与思考

平凡的师德
一封学生来信的思考

从北京寄来一封学生的信,看了之后,先是一阵后怕,然后感到无限欣慰。事情追溯到四年前,她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她家住农村,父母思想封建,不支持她复习再考,在家十分苦闷。我知道后,写了封信去安慰她,并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使她得到回校复习的机会,为她解决了很多困难。但终因家庭压力大,去了北京,边打工边参加自学考试。一些老师不时写信去鼓励她,在生活上关心她。我到北京,也特意去看望她。那时她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她终于获得了对外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文凭,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了工作,并信心十足的准备考研究生。于是,写了这封信报喜。可令人吃惊的是,她写道:"要不是你在我刚毕业那个夏天写信鼓励我,我的命运就很难说了。也许,我已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到校复习,又是你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放弃邪念,安下心去努力学习。真的,要不是你,我真不知现在怎样了?"我这才知道,那封差不多已经忘却了的不经意的信,以及老师们一次次的帮助,竟起了不平凡的作用,使一个几乎失去生活信心的女孩坚强起来,由高考落榜悲观到自学成才,闯出了人生的路子。
    这使我想到,师德是崇高的,却又是平凡的。这不就是写点信,给一些小小的帮助吗?这些事都司空见惯,一般人好象都能做。确实,师德强调的是奉献和责任,而不是技巧。师德是爱和忠诚的体现,而这些品质也不是常人不可企及的。然而很多最有意义的东西,却都是平凡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有"能"与"为"的说法。实施素质教育,如果说教师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是"能",那么师德就是"为"。"为"和"能"相比,似乎就平凡了。然而,没有平凡的"为","能"就无用武之地。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上的不是,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前所述,如果没有平凡的师德,没有那些平凡的"为",没有那些平凡的信和平凡的帮助,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位同学已从学校毕业交给社会了,本来已够累了,谁还有功夫去顾及她?那她现在的情况,恐怕就正如她在信中说的,"很难说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需要这种平凡的师德。素质教育难度大,需要教师竭尽全力,付出全部心血。素质教育具有开放性,课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不分时间,地点进行工作。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具有长期性,更需要教师耐心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教师工作评价,是无法用简单方式量化的,教师往往是凭良心办事……所有这些都说明,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离不开平凡的师德的。
    平凡不是平庸,不是廉价,也不是简单。虽然师德表现在平凡的工作中,且随处可做,随时可做,却又不是人人 能做的 。没有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没有高瞻远瞩的见地,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去做吗?特别是能坚持不懈地去做吗?平凡的师德包涵着一颗赤诚的心,闪烁着崇高的思想光辉。这也许就是平凡的师德,受人崇敬的原因吧。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四日

让班级充满爱

    一位女学生在晚自习时突然昏倒在教室里,气氛紧张而有秩序。有的学生将她平躺在桌上;有的学生用指头掐她的仁中;有的学生去通知她的父母。有位学生,竟在几分钟之内跑回家,把她当医生的爸爸拉到学校,为这位学生诊治……这是班级里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一个感人镜头。
    这种互相关心的友爱精神,使班级成为一个和谐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学生关心别人时,感到满足,而被别人关心时,感到幸福。学生们在这样的集体里,真诚相见,不断扩大自己的心胸,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使班集体风气正常。美国教育学教授威廉·平克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能提供这样一种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感到亲切、感到有人帮助的气氛中全神贯注地学习。"在这里,威廉·平克强调应创造的学习环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精神环境。现代系统论启示我们,教育不应是孤立进行,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良好的环境,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互相关心、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无疑是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
    怎样创造这样的育人环境呢?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我在阅读学生给我的毕业留言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老师在生活上给他们的关心,精神上给他们的安慰,是最为敏感而久久难忘。一个学生给我留言时,本来有千言万语要写,可最后只拣了他在病中时,我给他熬稀饭一事来写。有个学生,对刚入学时的情景,还那么清晰。他写道:"仿佛就在昨天啊!你走到我桌边,亲切地询问:'看得见黑板吗?听得懂吗?'"一碗稀饭,一句问候,就这样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产生的效应是如此强烈,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以后他们不会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呢?
应用正面教育,发掘学生美好的心灵,随时表彰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这也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定期系统地进行阅读,用作品中高尚的情操去熏陶学生的心灵;开展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班级荣誉感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次班级活动上,我将全班学生的姓名,编串在一篇名为《白小峰游记》里。《游记》中写道:"那飘逸阵阵幽香的兰草,定是闻名于世的周兰和陈小兰。那彩色缤纷的天上,是邹霞还是李映霞?在那危岩绝壁之上,不是那雪晴之后更见挺拔的周劲松吗?石薇已结出花蕾,正含苞欲放;肖燕在静柳间穿行,欢快地唱着;不知名的野树上,结出串串闫果……"。没想到,这篇闹着玩的《游记》,竟产生了强烈反响。每当我念完一句,便获得一阵热烈的掌声。全篇念完时,全班学生沸腾起来了。实际上,在这幽默、灰谐的气氛中,让学生的姓名在文章中出现,是一种真诚而含蓄的赞美,学生则产生一种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感受。难怪他们还要我把《游记》打印出来,每人发一份,要永久保存。而作为标题的白小峰同学,却被其他同学"忌妒"死了。这种对《白小峰游记》的兴趣,其实质是对和谐友爱的班集体的热爱。有了这样的充满爱的班级体,教育的目标还愁不能实现吗?

1991年10月10日